年少时曾读《水浒传》,书中第一回《张天师祈禳温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写的就是发生在龙虎山的故事。其中有对当地山水的描写,“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出神入化的文字里呈现着灵秀神奇的景致,使人怦然心动,钦羡向往。只是相距甚远,难以企及,无缘光顾。一直到几十多年后,有幸到江西旅游,才一睹了现实中的龙虎山的风采。
龙虎山坐落于江西东北部的贵溪市境内。其山体为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与苍翠的树木,鲜艳的繁花,融合成一片绚丽如锦的风光。故最初,人们称它为云锦山。后改称为龙虎山,渊源有二:一是以山形而言,其两峰相傍突兀,一峰如蜿蜒而卧的龙,一峰如昂首而立的虎,故称龙虎山;二是以道家传闻而言,说是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因而得名。
一
进入龙虎山,一派“万叠云山紫翠堆”的奇丽景象,顿然扑面而来。走在平路上环顾近周,一座座陡峭的山拔地而起,高耸屹立,有的像一颗颗垂立的巨大绿色玉米棒,有的像卧着的骆驼......形态各异,多姿纷呈,恍如“千山环野立”,“山如碧玉簪”的桂林胜景。举目眺望,远处,蔚蓝天空下,苍翠的群山层峦叠嶂,延绵起伏,一团团淡淡的岚烟在山间飘飘袅袅,衍化着迷离奇幻的情景,彷如人间仙境,又似一幅淡雅的画卷。秀美的山色填满眼眸,沉淀出心底难以抑制的由衷赞叹。
顶着暑日的阳光,登上蜿蜒缠绕在悬崖峭壁边的高空栈道,踏着不时吱吱咯咯作响的栈板,移步前行,一道道秀丽奇特的风景纷至踏来,使人目不暇接。
刚一走进栈道入口,浴仙池那带着湖光山色韵味的景致便赫然展现在面前。一湾池水,犹如平铺在山脚下的一块硕大的地毯,碧绿鲜亮。水波荡漾之时,泛出的粼粼光芒,宛如千万颗宝石在轻快跳跃,迷离璀璨。周围环绕的青山的身影,几乎都清晰地沉浸在池水的柔和之中,晃晃悠悠,漫散着清幽的气息。美丽的水池因神仙李靖的光顾而成名。据传,他丛天宫来到人间,化作凡人,寻找女儿迎香。一路风尘仆仆,疲惫困顿,身上也脏。来到龙虎山,发现一湖,湖水洁净清澈,便欣然下水洗澡。尽享着柔水的轻摩,倾听着鸟鸣虫吟的歌唱,舒坦悠暇。神仙沉浸在神仙般的境遇里,以至于对放在岸上的自己的衣服被风吹走也浑然不知,若不是被一书生捡到,并及时送回,恐在其神奇的传说里就会平添一个可以料想的尴尬情节,会让人忍俊不禁。湛清的池水,沐浴过神仙的躯体,也沐浴着来来往往凡人的心灵。
在平缓的栈道上漫步前行,不时可看到一旁突兀的岩壁上攀爬着的藤蔓。有的从崖顶垂挂贴壁而下,像一条条窄小的绿色瀑布;有的呈团团簇簇,散布在岩壁的各个角落,彷如沙漠地图上的片片绿洲。栈道上也有藤廊,立体呈现着藤蔓的风姿,撑起一片幽然绿色的天地。那些粗细不一的褐色藤枝,从崖壁弯弯曲曲地攀爬上了木制的廊架。廊顶上,漫散的藤蔓交相缠绕,繁茂的绿叶交相复叠,形成了一条遮天蔽日的狭长的绿荫。进入藤廊,彷佛进入了一个清凉的庇护所。灼热的阳光被阻隔在了绿丛之上,一阵阵微风吹来,柔和清新,使人如若置身于春天的氛围里,顿然滋生出一种舒爽惬意的感觉。
沿着栈道前行,一路游览,彷佛在自然深处品读一幅幅奇特迷幻的山景图。眼下的山谷里,崎岖跌宕的地表上,密布着树木花草,一片蓊郁苍翠,宛如一条巨大的翡翠似绿的绸带,张挂在山峦之间;又如一条涨满碧水的大江,静静地流向远方。远处,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山体,也在随着前移的目光渐次清晰呈现。拔地而起的蜡烛峰,高高地耸立在丛林之上。圆而直挺的形体,如火焰似的顶端,活脱脱像一柱神奇的蜡烛,光照着天地。群山之中凸起的“雄狮回首”,彷如鬼斧神工的造作。自然起伏的山梁酷似雄狮俯身卧地的躯体、回转的头部,而这一定格的形态,彷佛是其在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准备着呼啸而起,出击搏杀。一个天造地设的猛兽形象,栩栩如生,逼真可感。醉猴梦仙,仰首蛙,蛤蟆峰……,一个个独特的造型,一幅幅奇趣的风景,山的丽秀多姿,在栈道的延伸中纷呈。
走近栈道的终点,一座被誉为“天下第一神象”的象鼻山出现在眼前。一根粗壮圆润的象鼻从高高的石梁凌空而下,略呈弓形垂入山脚的绿丛,恰似大象汲水的情形,奇特绝妙。这一神象,传说来自西天,是如来佛祖的坐骑,随佛祖到龙虎山弘扬佛法,并由佛祖赠与道教天师张道陵。有一年,龙虎山遭遇大旱,大象为助张天师祈雨,将鼻子插入泥土中,奋力挖掘深层水源,昼夜劳作不息,最终因劳累过度而无力将鼻子拔出。张天师感其忠诚和奉献,遂将其点化为象山,以供世人瞻仰。神奇的形态,神奇的传说,使原本毫无生命气息的石山,在人们心目中变得鲜活灵动,不免有点震撼和感慨。
二
一条长长的栈道,串连着一座座多姿多彩的丹山,通向美妙绚丽的境地。而一条静静流淌的泸溪河,则像一条明洁的玉带,缠绵在群山之间,融合出一派秀丽的山水风光。
坐在竹筏上,沿河漂移。开阔的河面上,柔波叠浪,水光潋滟,宛如一条星光上闪烁的迷离大道,斑斓缤纷。三三两两的竹筏散布在河道里,缓缓漂动。有载客游览的,一件件穿在游客身上的橙黄色救生衣,挤挨成一团醒目的色彩,仿若一簇鲜艳的花朵,在绿水间闪亮;有用作捕鱼的,狭长的筏面上站着一个渔夫,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持一根竹篙,左点右拨,嘴里不停地发出“嗬嗬嗨嗨”的声音。几只黑黑的鱼鹰在水里翻腾,或在水面轻捷地游动,或潜入水底,搜寻鱼踪……,恰似画家齐白石《秋日鸬鹚》画里的情景。
脚下的河水,哗哗哗轻拍打着竹筏,如若一曲清丽婉约的音乐,伴奏幽然恬美的背景。水下,水色如镜,清澈碧透。河底的岩石默默地展示嶙峋多姿的形态,墨绿的水草在暗流中轻轻摇曳,自由的小鱼在欢快地穿梭着,静雅而祥和的情状,犹如诗意的柔美笼罩着一片透明的空间。
筏工手里的竹篙,左一篙,右一篙,深一篙,浅一篙,操控着竹筏顺流而下,缓缓漂向一处处奇妙的景象。两岸青山如黛,奇峰兀立,崖壁斑斓,连绵不断,彷如挂在水天之间的长长的山色锦绣图横屏。坐在竹筏上,身随碧波荡漾,目随景色转动,愉悦如新鲜的空气,时时陪伴着呼吸,充满静悠的心境。
竹筏缓缓漂过一个浅滩,一块巨大的云锦石巍然矗立在左岸。巨石呈现着似经过刀削斧砍而形成的平展,色彩斑斓,犹如一幅在蓝天展开,下临碧水的硕大云锦,瑰丽壮观,灿烂夺目。传说,这块云锦是七仙女织成的披肩布,因玉帝急召其回宫,匆忙之中留下了它,成了人间的一道彩门,故有“云锦飞挂彩门开”的说词。云锦乃天上神仙所织,如此美丽神奇,光彩灼灼,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座座山峦,在潺潺水声里缓缓后退而去。竹筏漂到了一座孤立的山峰前,筏工介绍说,这是文豪石。粗粗一看,活脱脱是一座大文豪鲁迅先生的侧面头像的雕塑。那宽宽的额头,棱角分明的颌骨,短而黑的胡须,无疑是先生的头部特征。注视之时,脑海里顿然迸出了先生的一句名言:“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此时此刻,先生出现在这里,不免让人推测,先生是否来寻根朔源了?先生端坐河边,目光凝视着远方,彷佛正沉浸全神贯注的思考之中,构思着新的作品……而河水,也静静地、永恒地陪伴着始终不朽的文豪形象。
飘荡的竹筏,停靠在了无蚊村的岸边。这是一个小村庄,村民都为许真君的后人,家族祖先从河南许昌迁徙而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村庄三面依山,一面临水,环境隐秘而幽静。走进村里,树木遮天蔽日,鸟鸣声声婉转,一间间房屋错落有致散布在山坡上,一条条小路通向一处处幽美的景点,宛如一个世外桃源。令人惊奇的是,这里一年四季都没有蚊子,实乃美满之地。据传,此地本来是有蚊子的。当年张天师陪母亲出游,投宿于村里。一切都令人满意,就是蚊子太多。为了使母亲免受蚊叮之苦,他用法术把蚊子驱赶得无影无踪。从此以后,村里再也没有蚊子了。其实,之所以无蚊,恐是因为村里的一些桉树之类的草木散发着驱蚊的气味,使蚊子无法生存。同时,村里没有水洼、水塘等利于蚊子繁殖的积水条件,而村前的泸溪河,水温低,水流急,也不适合蚊子繁殖。一个远离尘世喧嚣,宁静幽雅,且没有蚊子袭扰之烦的小村庄,着实让人欣羡和留恋。
站在无蚊村,隔河而望,对岸山峰耸立,崖壁陡峭,犹如高大坚实的城垣。一旁的导游介绍说,那是仙人城,是仙人居住的地方。相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曾在这里修仙练道,护法传道,以后,逐渐成为具有规模和影响的道家从事宗教活动的天然场所,洞天福地。山上有巉崖如坠的欹危,茂林修竹的清秀,云蒸霞蔚的旖旎,似仙气缥缈的人间仙境。故唐代诗人顾况有诗云:“楼台彩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若是登上山顶,居高临下,放眼四方,不免会有一种“徘徊凌绝顶,好景胜蓬莱”的感慨。
复上竹筏,顺流前行。天上飘荡的云彩,两岸奇峰怪石,绿树翠竹的倒影,在碧水的长长屏幕上铺展,呈现着“青山簇簇水中生”似的隽美意境。坐在竹筏上漂流,彷佛在白云上,在山顶上漫游,带着几分惬意的悠然,几分如梦的迷幻。水动影摇里,一座名为仙桃石的半圆形的石山,漂入了河水的界面。其优美而清晰的弧线,丰满而坚实的造型,恰似一只鲜润的硕大的水蜜桃。只是,像是被啃了一口,露出了褐红色果肉,似乎蜜汁也漂染了河水。传说,此乃孙悟空所为。当年,他在看管蟠桃园时,随手从树上摘下一个仙桃,咬了一口,就扔了。结果桃子掉到了下界,就成了仙桃石。而被咬下那部分,也随之落了下来,挨在一旁,成了一丛露出水面的石头,好像一朵朝天开放的莲花,被人们称作莲花石。它的旁边,还有一块形似青蛙的石头,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青蛙戏莲的奇妙图画。
清澈的河水映照着两岸奇山异石的钟灵毓秀,流传着亘古的神秘玄奥。离开竹筏,驻足桃花洲。一场别具一格的升棺表演,彷佛使人穿越进入了古人的生活场景,沉浸在对久远年代的畅想之中。
升棺表演的地点,在对岸飞云阁旁的悬崖边。那里陡峭的山体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洞窟,全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墓穴。在科技不发达的二千六百多年前,在自然条件无比险峻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把沉重的棺材放进洞穴的,始终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迷。升棺表演,也许是人们推测想象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形。
随着鞭炮声的响起,惊险而古朴的升棺表演开始。参加表演的五六个身着黄色服装的男子,或在山顶上操控着滑轮、绳索等器具,或在河里的装着棺材的船上,控制着船的位置。忽然,其中一个表演者从崖顶上一跃而起,攥着垂挂的绳索滑溜而下。绳索带着人在空中飘荡,像一片醒目的黄叶,悬浮起伏。又像是一只灵活的猿猴,在作着一连串顽皮的玩耍:时而依附着绳索倒置着身躯急速下滑,时而又敏捷地抓着绳索攀援而上;时而双手握绳,身子横挺,时而又双脚夹绳,双臂张开,摆出大鹏展翅的姿势……险技迭出,惊心动魄。
绳索上的表演者在下滑到接近崖壁中间的一个岩洞时,剧烈地晃动着绳索,像荡秋千似的,借着足够的惯性力,捷速荡进了洞内。装载在小船的棺材,也开始在崖顶上垂下的绳索的牵引下,缓缓上升。一到高处,在阵风的吹佛下,棺材有点东晃西荡,似呈摇摇欲坠之状,使人忧惴不已。当棺材上升到接近预定的洞口时,等候在洞里的表演者,迅速发力用牵引绳把它拉进了洞内。棺材稳稳当当地“悬”入了墓穴,现场的观众报以了热烈的掌声。可那些恒久躺在崖穴里的古越人,依然静静地听着芦溪河的幽婉吟唱,恪守着一个古老的秘密。
三
山清水秀的龙虎山珍藏着悬棺的秘密,也充盈着道宗绝圣的气场。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早在东汉中叶,道教正一派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道教在龙虎山区域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道士蜂附云集,信士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如今,虽然盛景不在,但道教的元素依然存在,仙气浓浓弥漫。
背靠龙虎山的正一观,是祖天师张道陵的炼丹之处,也是道教正一派祖庭的象征。走近正一观,一座气势非凡,威严庄重的石牌坊,赫然耸现在面前。三间四柱的构造样式,顶层檐下的龙凤牌处,书有“正一观”三个朱红色的字;坊额处,在祥云瑞兽的装饰图案间,镶嵌着被尊为三清尊神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浮雕;立柱上,镌刻着鎏金的楹联:“仙山无恙有道气名龙虎,名胜有赖无氛秽称道都”,“攀悬崖登绝壁龙虎山中寻龙虎,进祖庙步金阶天师殿上叩天师”。简洁明了的文字,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与道相融合的美好理想,和对道教的敬仰。牌坊后的甬道两侧,散布着七个水池,池水清澈如镜,池形如斗杓,被称为“七星池”,喻作北斗七星,其璀璨的光芒映照着道家福地,平安祥和。
走过甬道,道观的正门呈现在眼前。单檐歇山的门殿顶,古朴而庄重。上圆下方的门洞形,包含着天圆地方,天地合一的涵义。门旁有藏头楹联:“道传千载源此处,教演万法步此坛”,表明这里是道教正一派的源头,是元坛的所在之处。一道正门,犹如一张典朴简明的名片,昭示着历史的渊源和祖庭的地位。正门后是仪门,象征着礼仪和尊严。其门面上绘有道教护法真君,左边是青龙神孟章君,右边是白虎神监名君,两位门神守候在门口。两侧有楹联:“松竹隐风隐鹤,山水藏虎藏龙”。站在仪门前,似乎感觉彷佛一种带着道家凛然之风的气息,正在蔓延。
通过仪门,进入院落。一张铺设在地面上的巨大的先天太极八卦图呈现在眼帘,黑白分明的对比色彩,首尾相抱的阴阳鱼组合,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道教的标志性符号。迎面的祖师殿坐落在两重石阶的基座上,面阔五间,飞檐翘角,高大雄伟。殿内供奉着祖天师张道陵以及弟子王长、赵升的神像,静悄悄的,彷佛空气里充满着肃穆和神秘。其实,祖天师的这两个弟子也是传说中有名的道教神仙,道法精深,跟随天师降妖伏魔,救护众生,为创建道教正一派立下了汗马功劳。由宋代李昉等人编纂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文言纪实小说总集《太平广记》里,在写神仙张道陵的章节中,也有一些涉及王长、赵升的故事情节。殿后,是富丽堂皇的玉皇楼,彷如天上宫阙。楼有上下两层,每层三间。一层中厅正中供奉着身着九章法服,头戴珠冠冕旒的玉皇大帝,金童玉女分侍左右。第二层供奉着西王母,侍女分立两旁。在小说、戏曲里,西王母被称为“瑶池金母”。每到蟠桃成熟之时,她便会举办盛大的寿宴,各路神仙纷纷前来为其祝寿。故在民间,人们视西王母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紫气氤氲,门外青山添秀色;香烟缭绕,炉内丹火蕴玄机。”正一观依山而坐,观外的山色,观内的仙气,融和蕴化成了一片清净之地。
在龙虎山的道教场所中,正一观是祀祖之地,而相距数公里的大上清宫则是祀神之地。天下名谓“上清宫”的宗教建筑颇多,但可称为“大上清宫”的,唯龙虎山这一处,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知名度。
大上清宫,又名称真仙观、上清宫、上清正一宫。地处上清镇东陲,被狮子山、冲天山、应天山、西华山、乌龟山、圣井山、天门山、台山和乌剑山九座山环抱。人们指山为龙,称此地为九龙集结之地,有“九龙集结上清宫,天师擒妖显神通”的民谣。道宫始建于东汉,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素有“道家总会”、“仙灵都会”和“百神受职之所”的美誉。
来到大上清宫正门前,一座青砖垒墙,灰瓦重檐的雄伟楼阙矗立在眼前。抬头仰望,高高的顶檐下挂着一块竖额,上有“大上清宫”四个金色大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直视前方,一个拱形的门洞凹陷在砖墙上,贯通着宫内宫外,形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的出入口。门洞上方有一块灰蓝的门匾,上书“福地门”三字。道教是把天下适合传道修仙的地方,称作“洞天福地”的。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二十九福地。恐是这缘故,“福地”就成了此门的名称。门洞两旁,有黑底金字的对联:“福地哪容凡客到,仙源未许俗人窥”。通俗简洁的词语,表明福地和仙源不属于世俗之人,渲染了道教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
进入福地门,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甬道,一路与两旁沉默的红墙相伴,在静谧和神秘交织的氛围里缓步前行。甬道的尽头,是一座颇为庄重气魄的下马亭,重檐歇山式的建筑,由二十八根朱红色的柱子支撑,对应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体现着道家天地合一的理念。亭前树有功德碑,上面刻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罡踏斗,礼诚神灵”的文字。碑旁,有迎客道长和道童的雕塑,再现着当年迎客礼仪的相关情节。亭中的地面上,镶嵌着九宫八卦阵图,若是道中之人,经过此地就要步罡踏斗,操弄一番,以示敬神之仪。我等道外之人,纵有崇道之心,却无奈于不谙道门之玄奥,只能致以心敬之礼而过了。
经过下马亭,走不多远路,就能看到棂星门。此门又称午朝门,是牌坊式的仪门。“棂星”原为“灵星”,得名于汉初祭天,欲祭天者,先祭灵星。灵星门三字自宋代开始普及,后因门扉形似窗棂,故被称为棂星门。民间相传,棂星门象征南天门,设在宫观寺庙前,表示登天的入口处,过了门就进入了天界。眼前的棂星门,建于元代,由六柱五脊组成,石柱由汉白玉雕刻而成,为始建时原物。门柱上刻有对联:“玉玺传家,龙虎山中真宰相;金符报国,麒麟阁上活神仙”。柱间,高低不等的五个黛瓦单檐顶盖下都各有一块石坊,两侧四块刻着精美的龙、凤和仙鹤的图案,中间一块刻有“棂星门”三个大字,端庄醒目。
踏着青石板,一路悠然而行。经过荷叶漂浮的半圆形放生池,观过高道栖止之所的东隐院,来到了一直念想着要一睹其真容的伏魔殿。
在古典小说《水浒传》里,伏魔殿是关押梁山众好汉的地方,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也是大上清宫中最引人关注的场所。殿堂处在绿树环抱之中,一个高台之上,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庄重古朴。檐下有一黑色横匾,书有“伏魔殿”三个金色大字,厚重遒劲,彷佛显扬着一种凛然的气势。两扇关闭的正门上,贴有交叉的两张封条,呈现着历史传承的印记。大门两旁,各挂有一块黄布,据说,布上的图案,是太上老君赐给张天师的镇妖符。门边立柱上,挂着对联,黑底黄字,“千年归匿风平浪静,一旦显形地动山摇”。此处本是妖魔关押之地,也是它们被强制的“归匿”之所。只有牢牢镇锁住妖魔,才能避免它们“显形”而生乱。简明的对联,显示了道教及伏魔殿在镇压邪恶,保护世间安宁中的地位和作用。
走进殿内,里面的墙壁上绘有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情节,形象地再现着当年的场面,渲染着那种带有历史性的氛围。殿中有一口井,就是“镇妖井”。井口似箩筐般大小,由石栏围着,井前有一刻着符文的石碑。当年,被称为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梁山好汉,就被镇锁在这口井里。洪太尉的到来,使他们的命运出现了巨大的转机。站在殿里,看着井口,我的思绪彷佛被引入了《水浒传》的故事情节之中,脑海里浮现了好汉们出井口时的惊世骇俗的场面,“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冲将出来,掀蹋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从此一冲而出的英雄们,开始了“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传奇生涯。一口表面普通的水井,引发了人们梦幻般的想象力,被赋予了玄奇的功能,成了一部旷世之作中不可或缺的景物。身处现场实地,睹物钩沉,使人心潮涌动,浮想联翩。
大上清宫是在《水浒传》唯一被明确写到的龙虎山道宫,以规模大,历史悠久,为道教祀神之地而闻名。与其相距一公里的天师府,则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历史风貌,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为历代天师的起居之地而著称。
天师府坐落于上清古街尽头,坐北朝南,背靠西华山,面临泸溪河,左右青山相拥。北宋时期建于龙虎山脚下,元代迁建于此地,明代作过重建,历史渊源悠长。正门为悬山殿堂式建筑,碧瓦红墙,丹楹朱扉,临街耸立,巍峨雄伟。大门上方挂有描金匾额:“嗣汉天师府”,正中两廊柱上书有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这是由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笔力雄浑遒劲。一对白玉雕刻的麒麟,蹲守在门前,呈现着矫健雄壮的形象,威风凛凛的气势,守护着神仙的家园。
走进府门,沿着一条由鹅卵石铺成的甬道前行。两旁,树木遍布,青草成茵,绿意浓浓,使人感觉彷佛置身于某个园林之中。驻足向前观望,一片绿色笼罩,那些高大的殿堂,只闪露出点点片片黛瓦和朱墙的颜色。这也许是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追求超凡脱俗,清静无为的境界,以林木之秀增色仙境的缘故。
经过雕龙盘柱,古朴典雅的仪门,甬道两旁分生出几条小径,通向参错坐落的殿宇。左侧有玄坛殿,殿内有财神殿、救苦殿和文昌殿,供奉着赵公明、救苦天尊及文昌帝君等神仙。右侧有法箓局,殿内有斗姆殿、玄母殿和慈航殿,奉祀着斗姥元君,九天玄女和慈航道人等神仙。沿道进入高玄“敕灵旨”竖额,门柱上有“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对联的二门,樟树环绕之中,壮观的玉皇殿高高矗立在院内。其为重檐歇山式仿木建筑,气派非凡,是府内最高最大的宫殿。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金童玉女侍立左右,十二天将陪祀两边。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
玉皇殿后便是天师私第。进门的青砖院墙上刻着对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上端横批:“相国仙府”。直面门口有一堵由整块大石砌成的照壁,上面绘有阴阳太极图,图两旁有对联:“道贯古今包宇宙,法尊自然驭人神”,上方有“道炁长存”四个金色大字。伫立壁前,顿觉一种浓浓的道家的气息扑面而来。照壁背面则是一幅雕刻的自然风光画,给人一种祥和淡雅的感觉。私第为明清建筑,颇具江南庭院风格,有前、中、后三厅和厢房。前厅为过厅,中厅为会客厅,后厅为食宿生活厅。整个私第建筑,门窗梁柱,精雕细刻,色彩鲜艳,显得富丽堂皇,形成一种庄重静雅的环境氛围。出后厅还有灵芝园,里面种着花草,四季飘香,是府内人员闲时观景赏花之处。在私第西侧则有万法宗坛殿,那里供奉着三清等神仙,是历代天师私第内的祭神之所。
天师府是宫观与王府建筑合为一体的道教活动场所。整个建筑布局呈“八卦”状,殿宇楼阁,飞檐翘角,红壁流瓦,雕梁画栋,壮丽辉煌;府内树木森森,芳草萋萋,鸟鸣声声,幽静清雅。其地位和规模可与山东曲阜孔府相比,故有“北有孔夫子,南有张天师”之说。
古人有诗道:“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走进龙虎山,游山观水访宫观,一路上彷佛在梦幻似的境地里穿行。千姿百态的峰峦岩窟,奇山怪石,带着丹霞色彩灿烂生辉;一条静静流淌的泸溪河,延绵地铺展着诗与画的秀丽意境;那隐隐传来的一声声钟声鼓声,飘来的一丝丝香烟的清新,散布着超凡脱俗的韵味,弥漫着神仙的气息。龙虎山,龙虎踞守,一方静美而神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