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谭桂昂先生的《进城》,像翻开一本带着烟火气的老相册,字里行间满是上世纪农村孩子对“城里世界”的纯粹向往,而那“一斤油条”,恰是这场向往最鲜活的注脚,让平凡的记忆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谭桂昂写的不是“一次”进城,而是把整整一代乡下孩子的童年折叠成一根“香油果子”:金黄、酥脆,一咬咔嚓一声,碎的是贫瘠,溅的是渴望。
文中的“进城”,从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文章伊始,作者便写到天不亮就裹着老爹的破棉袄躺在地排车上,数着星星听着脚步声赶路,目的地起初是拉酿酒剩下的酒糟——那是喂猪的好饲料,却成了孩子“进城”的契机。这份“契机”里藏着时代的印记:乡下孩子的活动范围不过二三里,“进城”是奢望;平时的饭是黑面馒头就咸菜,盐巴泡水更是常事,“城里美食”便成了遥不可及的诱惑。当玄帝庙街的叫卖声传来,“粥……辣汤……油条……”的吆喝像魔咒,勾着孩子咽口水,也勾着读者想起那些物质匮乏却满心期待的日子。
而“一斤油条”的故事,更是把这份期待写得又暖又实。老爹“咬咬牙”买的六毛钱一斤油条,用绳子捆着,本是要给孩子尝鲜、再带回家孝敬老奶奶的——这细节藏着农村人的朴素与周全。可孩子抵不住诱惑,从“尝一根”到吃到只剩一根,哪怕挨了老爹的“盼头子”也不恼,只觉得“满嘴是油,挨揍也值”。这不是贪心,是肚子里缺油水的真实,是孩子对“好吃的”最直白的渴望。更动人的是文末的对比:如今能买一车子油条却不想吃了,可当年“买二斤油条吃个够”的誓言,还有香油果子那满口香的味道,成了“一生的念想”。这种对比没有抱怨,只有对岁月的温柔回望,让“一斤油条”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了一代人关于饥饿、渴望与成长的集体记忆。
谭桂昂先生的文字最难得的是“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细节写得活灵活现:地排车上的干草、盛辣汤的大壶、“城边口”人的优越感,还有孩子心里只装着“好吃的”、对老爹励志故事“一句没一句应着”的懵懂,都像发生在眼前。这份“真”让文章有了温度,它不只是个人的回忆,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记录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不易,也记录了哪怕在匮乏中,依然闪闪发光的小确幸——比如一次进城,比如一根油条。
本人也是在农村长大的,读完《进城》一文,再想起那“一斤油条”,忽然懂了:当年孩子盼的不是油条,是油条背后的“城里世界”,是对更好生活的向往。而如今这份“挥之不去的记忆”,也早已不是对食物的怀念,而是对那段简单、纯粹、为了一点甜就满心欢喜的岁月的珍视。这样的文字,读来让人温暖,更让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