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马晓春:狄道西乡觅稼轩祖籍
    马晓春:狄道西乡觅稼轩祖籍
    • 作者:马晓春 更新时间:2025-10-13 07:00:32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0757


    享有“词中之龙”美誉的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兼政治家辛弃疾,其祖籍地之所以争议不断,主要是因其家族曾在山东、江西等地生活,且墓地位于铅山县。据《济南辛氏宗图》记载,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的辛维叶从甘肃狄道(康乐县古为狄道西乡)迁至济南,历经五代传承至辛弃疾。2023年,济南市历城区稼轩文化交流协会、济南市稼轩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经考证,认定康乐县为辛弃疾祖籍地,并授予“辛公义故里”“辛弃疾祖籍地”牌匾,构建起“济南出生地、铅山终老地、康乐祖籍地”的稼轩文化金三角联动机制。2025年9月,以“辛弃疾祖籍地”为文化标识的康乐县稼轩文化产业园在辛家集开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谁曾料到,八百多年后,辛弃疾竟梦回到让他日夜思念的祖籍之地——地处大西北狄道西乡的康乐县辛家集,终遂其夙愿。       

    深秋之际,寒意悄然蔓延,我再度前往辛家集,追寻辛氏先祖的踪迹。身为参与辛弃疾祖籍地史料挖掘研究的一员,每一次探寻都怀揣着新的期许。 从高楼林立的康乐县城北步行一公里多,便到了背靠凤凰山的辛家集。只见村民们齐聚村头大树下,闲话家常,一派其乐融融之景;鸡鸣犬吠相互交织,奏响一曲别具一格的乡村旋律。谈及辛弃疾祖籍与村子的密切关联,村民们的眼神中满是自豪。有村民取出族谱,其上清楚记载着家族与辛弃疾一脉的渊源,每一个名字、每一行注解,都似在娓娓讲述往昔的故事。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先从全国各地辛氏来此寻根问祖说起,继而谈到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诗词佳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般慷慨激昂的词句,仿佛在村子上空悠悠回荡。我愈发笃定,此地便是辛弃疾血脉根源所在,承载着英雄的家族记忆与文化传承。 

    据《辛氏族谱》记载,西汉初年,辛蒲为稳固国家西部,响应朝廷号召,举家迁至陇西狄道西乡辛家集。自那时起,辛氏一族在此繁衍两千多年。如今,村里约300户人家,70%为辛姓,还留存着三泉寺、王家巷道、千年古榆树等古迹。来到村北石崖下的古泉旁,可见三股清泉从石隙潺潺涌出,叮咚有声,清可见底,饮之淳冽甘甜,令人心旷神怡。村民说,这三泉水冬暖夏凉,旱时不枯、涝时不溢,被称作“神泉”。这让我不由想起《铅山县志》所记的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瓢泉不仅寓意着辛弃疾归隐后的淡泊心境,更寄托着他深深的思乡之情。从三泉到瓢泉,跨越时空,这两处泉眼见证着辛氏家族的兴衰变迁,恰似辛弃疾跳动的脉搏,诉说着他对家国的热爱与坚守,即便命运多舛,仍心系天下。 

    辛氏祖陵是探寻辛氏家族迁徙与陇西文化的重要遗址。于是,我朝着三公里外的虎关乡关丰村范家坪前行,在金黄玉米地与杨树林的遮蔽下,找到了辛氏祖陵。这片墓地位于凤凰山下,左边有虎狼关守护,右边与白石山毗邻,近处还有三岔河环绕,可谓风水绝佳之地。村民称,范家坪如今已无范姓人家,相传此地是因辛氏护墓人姓范而得名。这里有汉初迁居陇西狄道的辛氏始祖辛蒲之墓,以及西汉名将辛武贤、辛庆忌等历代先祖的陵墓。自汉代起,辛氏家族就以武将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他们的事迹被记载于《汉书》。此刻,墓碑印证了辛氏一族在此生息繁衍的历史,仿佛时间在这一刻被永远凝固。 

    在导航引领下,我来到由原辛雍家小学改造而成的稼轩文化产业园。踏入绿树成荫的园内,青砖铺地,静谧如诗,仿佛一下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股稼轩文化元素与本土人文景观深度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院子中央矗立着一座栩栩如生的辛弃疾雕像。他面朝范家坪辛氏祖陵,左手紧攥长剑,右手执卷,身姿笔挺,目光笃定,似在遥想济南的出生地、上饶的终老地。青色大理石基座上“辛弃疾”三个字,由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亚龙题写。这座雕像产自福建崇武,主雕像高四米,总重十八吨,是稼轩公的花岗岩雕像。“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家本秦人真将种”“生长西北,仕宦东南”,如今雕像让稼轩公梦回祖籍西乡,叶落归根,魂归故土,想来他脸上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讲解员介绍,该县积极推动稼轩文化传承工作。通过举办学术论坛、打造诗词碑林,与济南、上饶开展“跨时空”互动,参与铅山县辛弃疾诞辰885周年系列活动,以及举办“三泉话稼轩”等活动,营造出“康乐无处不稼轩”的浓厚氛围,增强了人们对这一文化品牌的认同感。目前,位于附城镇城南村、规划占地总面积达118亩的稼轩中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与此同时,还建成了占地15亩,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等功能于一身的稼轩文化产业园。

    在文化产业园科普展区,一块由济南稼轩书院、辛弃疾文化研究会授予的木刻金粉“辛弃疾祖籍地”牌匾高高悬挂着,题字气势雄浑、笔力遒劲。推门而入,一尊辛蒲的半身雕像静静伫立在堂前。他头戴乌纱,目光深邃,好似正凝视着他与族人迁徙至此的狄道西乡辛家集这片故土。里面有一扇小门,通向主展厅。门楣之上,“辛公义故里”五个字古朴庄重、笔力千钧。展厅藏有康丰乡政府拓印自济南市稼轩书院、济南市辛弃疾纪念馆的欧阳中石作品《清平乐,新来塞北》等,还有济南市稼轩书院院长马涛拓印的国家一级文物《去国帖》,有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博物馆捐赠的辛弃疾嫡孙辛鞬墓志铭拓片、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捐赠的《辛弃疾在铅山词作地名寻踪》等,以及当地爱心人士捐赠的珍藏品。 接着来到四周射灯亮起的稼轩文化电子设备体验区,只需轻点屏幕,便能获取辛弃疾诗词和稼轩文化学术资料。讲解员邀我在此处执笔书写,我临屏握笔,抬臂挥毫,写下“醉里挑灯看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字字在光屏上浮现,如墨入水,缓缓晕染开来。 

    辛弃疾出生于济南,不过在《新居上梁文》中,他自谓“家本秦人真将种”“生长西北”,借此追溯并认同家族历史,凸显勇武基因的代代传承。词碑(文化景墙)由八块诗、书、画俱佳的碑雕组成,其上刻着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贺新郎 - 甚矣吾衰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调歌头·赋松菊堂》《青玉案·元夕》等诗作。透过这些诗作,能深刻感受到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与爱国情怀。山东省济南市稼轩书院等捐赠了《共邀宋时月》——纪念辛弃疾诞辰885周年书法作品联展作品集、《济南二安诗词书画赏析——词中之龙辛弃疾》,还有书写的《新居上梁文》等。山东济南、江西铅山以及甘肃康乐部分书法家的精品之作在此集中展示,堪称一场文化盛宴。从绘画角度看,呈现的是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这些诗句与书法作品,被雕刻大师以线雕艺术精心镌刻于花岗岩上,将与稼轩的爱国情怀一同长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的激昂豪迈,在反映沙场点兵场景的雕刻组合打卡地展现得淋漓尽致。游客们步入鱼鳞铠甲之间,扮作十余尊宛如钢铁长城的南宋将士雕塑列阵而立。他们腰挂长剑,目光灼灼,英姿飒爽,气势磅礴,好似立下不击退金兵绝不返归的誓言。 

    沉浸式多媒体展区播放着以辛弃疾诗句为线索的沉浸式影片,影片分为起义反金、步入仕途、人生起落、壮志未成四个部分,使人仿若置身其中,直观地了解辛弃疾的传奇人生与爱国精神。极具科技感的场馆主要用于辛弃疾诗词赏析和稼轩文化诗词研究,借助投影等技术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活力,让稼轩文化生动展现。 

    园内文化柱由一整块花岗岩石料雕刻而成,呈四面体方柱形,棱角分明,柱身四面文字以立体浮雕形式展现。选取了辛弃疾词作中经典且具代表性的词句,错落有致地展现出稼轩文化的深刻内涵,极具视觉冲击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辛弃疾爱国情怀在辛氏族人中延续至今,红色文化展区及文创综合服务区记述了爱国主义在辛氏一脉的传承。1947年4月,中国共产党甘工委陇右工委领导人牙含章来辛家集指导建立了中共康乐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辛家集支部。同年11月,成立辛家集总支。辛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着康乐人民,红军长征也在康乐留下深刻印记。

    文创综合展示服务区展示稼轩文化园的文创产品、IP文化产品、红色文化产品、康乐文旅产品等,以文创形式诠释康乐文化的多元魅力,用文化宣传推动经济发展。产学研展区主要是手作体验室,有书法临摹体验区、石拓体验区、扇面书画体验区、油戳盖章区、剪纸体验区。游客可挥毫书写辛弃疾诗词,领略传统文化魅力,释放心灵深处的真、善、美。

    临别之际,园内工作人员赠我一本《稼轩祖籍·人文康乐——2023辛弃疾学术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此书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汇聚了“稼轩祖籍地”考证、认定以及论坛的成果。身为参与过这本书编辑工作的一员,我深切体会到传承稼轩精神责任重大。 

    “钟灵毓秀缔良缘,山水秋光醉尘寰。”稼轩文化产业园不只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更是全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地标。凭借人性化设计、创意化呈现、沉浸式体验,使游客读懂康乐、钟情康乐。它宛如一座屹立于时光之畔的精神灯塔,以词之精魂照亮康乐的文化征程,为这座小城注入绚烂的文化活力,唤醒沉睡的乡愁,让诗意的传承落地生根。 

    狄道西乡探寻稼轩祖籍,三地联动重塑文化标识。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当地通过建设纪念馆创新传播稼轩文化;其终老之地铅山,也在文旅领域融入辛词元素。三地因稼轩文化结缘,携手推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辛公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坚韧不拔的抗争意志和文武双全的豪杰风骨代代相传,催生出中共康乐县首个地下党支部——辛家集支部。在此基础上,打造了“稼轩祖籍·人文康乐”这一文化品牌,推动“花儿故乡·生态康乐”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若辛弃疾在世,看到祖籍地这般繁华景象,定会感到欣慰。


    马晓春,东乡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方志出版社志鉴编纂专家,甘肃省第四届地方史志学会理事,甘肃省行政区划与地名专家库第二、三批地方专家,临夏州作家协会理事,《暮雪诗刊》《康乐》执行主编,《诗文化》签约作家,康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原主任,康乐县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康乐县第一批全民阅读推广人,康乐县文联三级调研员,康乐县作家协会主席。

    先后在中国作家库、中诗网、中国文化旅游网、学习强国、《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民主协商报》《民族日报》《辽源日报》《党的建设》、藏人文化网、东方文学网、四川文化网、丝路文博网、《拉萨河》《华南风骨》等,发表散文、诗歌、新闻9200多篇(件),其中有40多篇散文诗歌获“魅力临夏·良恒杯”全国少数民族散文大赛优秀奖,吉林市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赛优秀奖,2019年度甘肃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三等奖等。主编《康乐县志(1986--2005)》《康乐年鉴》8部,其中《康乐年鉴(2013)》获甘肃省第十届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康乐年鉴(2019)》获第七届全国年鉴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编辑《临夏州人民医院年鉴(1998—2022)》《稼轩祖籍·人文康乐--2023辛弃疾学术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编审志鉴(行业志鉴)20余部。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中共临夏州委宣传部授予“首届‘十佳通讯员’”等。被中央电视台10频道、央视非遗栏目组、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甘肃广播总台农村广播、新甘肃客户端、民族日报等报道,事迹录入《康乐年鉴(2021)》和第4期《康乐》刊物。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