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粥不……喝粥来……”!乡音乡情缭绕,天有道,地有道,人有道,粥亦有道,大道无形,人间正道是沧桑。陈兆平、徐来喜、段修桂等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艰难中奋起,贫困中达观,生活中蕴藏哲理。展现了湖西地区人物风情壮美画卷,抒发了人生诗意栖居豪迈壮志,实乃一部十分难得的佳作上品。诗人、主编丁同军先生认为在快餐文学流行的当下,粥道,这个题材和体裁,都很少见,十分新颖!特别能见识作者的真功夫。学者张书诚以粥道为题赞曰:中秋品粥道/馨香氤氲飘/清风正徐来/怡人情更高。
看完《粥道》,掩卷沉思,感觉真是写得太好了。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富有戏剧性,引人入胜,让人有一探究竟之意。从陈兆平在徐家窑村熬粥卖粥遇到穷得喝不起粥的徐来喜开章,写到兆平把粥铺开到县城;从舍粥给外地来的逃荒百姓喝写到来喜用智慧拒绝给日本鬼子汉奸熬粥喝;从兆平收纳乡亲徐来喜做粥铺伙计,写到认识县城文化人段大拿;从徐来喜穷酸结巴写到他在大难临头时的机智勇敢;从段大拿表面上的维持会会长写到他的共产党卧底身份;从粥铺解放前的逐步发展写到成为解放后的国营饭店;等等等等。各个情节跌宕起伏,犹如大海中的波浪后浪跟前浪,一浪高一浪,无不扣人心弦,吸引读者急于看下去。这是故事情节好,是第一大成功。第二是人物形象塑造得很好。陈兆平的厚道勤劳,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典型质地;徐来喜的表面结巴滑稽而骨子里却充满正义感,关键时刻现英雄本色的形象,正是我国农民中的精英,是农村里的高人;段大拿思想水平的先进、智慧的过人则是城里进步的文化人的化身,是解放前地下党的模板;至于陈兆前和那个伙计,则是少数胆小怕事的低层人的代表,而那个汉奸队长虽出场不多,但卖国求荣、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狰狞嘴脸更是活灵活现。作为环境描写,时代背景是融入在故事情节中的,场景氛围都很清楚,作为自然环境描写虽然不多,但是画龙点睛,能很好地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场景、调节情绪的作用。这篇小说最亮眼的还是主题思想的鲜明突出。它赞扬了我国淳朴的劳动人民的既勤劳善良厚道,又正义勇敢,大义凛然,天生松风傲骨,不屈强权的顽强性格;讴歌了中华民族大小事都遵守“天道,地道,人道”的光辉精神,高度赞扬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创作手法上,突出的就是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徐来喜先前的穷酸滑稽与当了粥铺伙计后的勤劳机灵,特别是在汉奸队长威逼他们给日本鬼子供粥时,他的正义凛然和机智抵抗,形成鲜明对比;段大拿名字听起来像是搜刮者,但他的为人和做事却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地下党真实身份与维持会长的表面身份形成鲜明的对比;陈兆前和那个伙计的自私怕事与陈兆平徐来喜的大义勇敢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个汉奸队长与段大拿对待徐来喜的态度形成的鲜明对比;陈兆平徐来喜对待日本鬼子的态度与对待八路军的态度的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老百姓解放前后的不同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综上所述,这篇小说篇幅短,容量却很大,结构严谨,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环境描写画龙点睛,主题思想旗帜鲜明,颜正色红,极具正能量,是当今不多见的小说极品。什么是人性之美?当普通百姓有难时,能真心实意尽力去帮助的人性就是美的;什么是英雄本色?当面对侵略者的威逼利诱而毫不畏惧的胆识就是英雄本色。陈兆平徐来喜虽然是平民百姓,普通农民,他们身上都闪烁着人性之美和英雄气概,这代表的是正义的中国人民的本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最值得赞扬的,而作为文人,徐晖牢牢抓住了这一伟大的主题,以生动的故事来弘扬优秀而伟大的中华文明,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另外,全文语言流畅通透,没有晦涩的话,没有别扭的话,通篇没发现一个病句,也足见徐先生做事认真的态度。以上是我实事求是的评说。总觉得再多溢美之词也达不到文章原有的思想境界和道的高度。
小说《粥道》的作者徐晖,是我多年相识相知的好领导好兄弟,我在谷亭镇中学进行湖北大学黎士法六课型单元教学实验时就得到过张桂圃先生、闫承利先生和徐晖先生的指导,由于参加实验教改,与徐晖老师接融颇多,更了解了他的豪爽真诚和能力,常以知己视之。徐晖老师在耕耘教育园地教书育人的同时,并没有丢弃对文学的一往情深,每每有佳作发表,我依稀记得,在师专读书时的1981年他的小说《温暖》就发表在《四川青年》上,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济宁师专师生在省级刊物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在鱼台一中教书时与刘荣玉、田素华、吴淼、马汉跃等先生并称为5才子,他们创办水声文学社,编缉《水声》油印刊,聘请作家李贯通先生作顾问,徐晖发表散文《圆枣红艳艳》《小树》等作品。担任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时1991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万字专著《中学语文系统教学》并由此奠定了他在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与协同学)研究语文教学"独树一帜“的地位,并据此被评为济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宁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劳功模范,出席省市党委政府表彰大会,主席台上省市主要领导亲自给他披红挂彩颁授奖章奖牌,看到他青春洋溢、红光满面、幸福骄傲的的照片时我作为好朋友一方面从心底祝贺祝福,作为教育教学同事另一方面还有一点羡慕嫉妒恨呢!那是徐晖的高光时刻,也是对他辛勤耕耘成果丰硕的褒奖!在教研室工作期间他创办中学生文学社,出刊《朝晖文学报》,组织开展全县中学校校有中学生文学社,班班有手抄报活动,他还带着鱼台三中学生樊牧参加在广西梧州召开的全国中学生文学社联合会成立大会并被选为常务理事。作家李贯通先生给他专门题词,称”只管耕耘,莫问收获,到收获的时候自然有人为你收获,你是一片蓬勃涌来的太阳潮”。省市县报曾以绿叶对根的情义(王海玲女士撰写)和蓬勃涌来的太阳潮(李洪学先生梁茂刚先生撰写)等为题发表通讯稿和文学报道。特别是《声屏周报》连载长篇报告文学,一时传为美谈。后来徐晖老师担任了县教委副主任和职教中心(职业中专)主任,于2002年由山东出版集团出版20万字专著《系统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1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36万字专著《教育系统科学新探》,30多年专注一个教育课题,出版三本教育专著,这在县市教育领域实属罕见。同时徐晖创作的5千字小说《永远的玲声》(卞金章先生写有长篇评论文章)及一些散文诗歌的发表也引起了广泛好评。2012年徐晖调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工作,被评为教授,从党委宣传部部长岗上退休。赋闲后又被聘为工作专班成员,参与了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鱼台校区的建设。
他以故里炳灵宫、徐家窑为题材写出了许多长篇作品,畅树地域乡土文化典范,写下几十篇表现济宁的原创小说散文和研究文章,参与省市文化策划与传播,被称为思维敏捷、有独立思想,独到见解的文化学者。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鱼台老年大学任教时,领导让撰写反映稻改精神的文章并结集出版,程殿友先生代表组委会向家乡走出的人士约稿,徐晖饱蘸对家乡的深情,兵贵神速,连夜写出一篇长文《幸福河,风吹稻花两岸香》,受到广泛好评,并由此有缘架起了我俩十几年没联系的幸福彩虹!徐晖一路走来正象小说《粥道》主人公陈兆平段修桂徐来喜们一样书写了大道至诚、豪迈人生、诗意栖居的壮美华章。
乙巳蛇年中秋佳节就要到了,清风徐来,槐馨漫布,我把徐晖的这篇美文《粥道》推荐给大家,让你和家人或朋友一起,一边品尝月饼的香甜,一边享受这“粥道”的温馨。我想,这也能替徐晖表达他对鱼台鱼米之乡、炳灵宫故里亲人们的馈赠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