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王超:阿强
    王超:阿强
    • 作者:王超 更新时间:2025-10-12 07:04:18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7228

         

    远在上海的战友叶国强,是我的好朋友,我叫他阿强。前不久他给我打电话,让我赶快写一幅字,他要带着去参加一个重要的斗蛐蛐比赛。我问写什么?他说写“勇战三秋”四字,并特别交待要刚劲有力、气势夺人!

    去年春天海军节那天,在回舟山群岛老部队战友聚会时,酒过三巡,他翻出手机里的蟋蟀照片给我看:一只深褐色的虫儿趴在竹罐里,须子直挺,精神头十足。他说,这只虫儿叫“紫头“,是他的战神。他养蛐蛐这么年了,印象最深就是它。初见此虫时,中色络紫皮配红钳,头足项厚,肉身细腻,动态似游蛇,静养中虫色转淡,于九月八日开毛后,遂带它奔赴比赛。果然不负期望,“勇战三秋"于斗栅之中,多次拔得头筹。谈到"紫头”的英勇,强子兴高采烈,自豪得满面红光!

    这次见面,他向我介绍最多的就是养蛐蛐斗蛐蛐的诸多趣事。每年的白露、秋分、寒露三个季节,是斗蛐蛐的三个高潮。白露时蟋蟀最刚烈,晨露浸过的翅膀振起来,声音像小鼓敲在青石上;秋分时的蟋蟀最沉稳,干爽的天气养得它脚步下沉,咬起来不慌不忙;寒露时的蟋蟀最坚韧,霜气里熬出来的性子,一旦钳住对手,就绝不会松口,一直会战到对手落荒而逃。

    阿强说,斗蛐蛐的“三秋”,他带着“紫头"转战沙场,是一年里最有滋味的日子。我就想,他爱的哪里是斗蛐蛐呀?分明是在这三个节气里藏着的对"玩"的那份认真一一对一只虫儿的认真,对真心爱好的认真,就像当年在部队里,对每一次训练、每一次任务的态度一样。

    我就知道,阿强这人,只要认准了一件事,那绝对能干出花来。

    他讲起斗蛐蛐的渊源,能从《诗经》里的“蟋蟀在堂”讲到清代的《促织经》。说唐代贵族镂象牙为笼,宋代济癫和尚为蟋蟀写悼文,又讲宣德皇帝因采办蟋蟀搞得民不聊生,末了总会补上一句:“咱玩的不是搏戏,是秋里的真趣。”的话,真是荒唐至极!

    阿强收藏的一只明宣德青花海兽纹蟋蟀罐,是他最钟情的宝贝之一。每次拿出来都要先擦上三遍手,罐底垫的黄土、黑土、白灰按比例配好,泡碱、晾干,每一步都极认真。他说他玩蛐蛐,是“寓意于物”,已达“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的境界。

    我曾见过他斗蛐蛐时的样子。斗盆旁的各位都屏住了呼吸,他却攥着烟卷忘了弹灰,烟灰烫到手指也没反应,眼里全盯着那两只虫儿。“吹夹”时他会猛地攥拳,“留夹”时又忍不住前倾身子。等虫儿赢了,他拍着大腿笑的模样,简直就是一个孩子;可若虫儿输了,他也不恼,只是把虫儿捧回罐里,喂点精心调制的食料,轻声地说“咱下次再来”,那语气里的温柔,根本不像是对一只虫,倒更像是安慰一位并肩作战的老朋友。

    去年秋末他说“紫头”走了,电话里的声音轻了些,我明显感到了他内心的波动。是啊,人对生灵的共情,从来不分个头大小。阿强说“我之一秋,‘紫头’却是一生”,这话像滴雨落在青瓦上,轻得很,却让我听得心里一沉。原来一段相伴,于人看似岁月里的一个小片段,于虫却是一生的结局,难怪他那么动情。

    他哪里是在“玩”蛐蛐,而是把时间拆成了碎片,把那些细碎的美好,一点点都揉进了对蛐蛐的欣赏爱护和陪伴之中,攒成了心里的温暖。

    其实,阿强对虫儿的真心真情,和对人没两样。在部队时汤奇战友帮过他,他记了几十年。去年在舟山群岛战友聚会的晚宴上,他听说当天是汤奇的生日,便悄悄地订了个大蛋糕,当汤奇在烛光里听着大家唱起《祝你生日快乐》服务员端上蛋糕时,惊愕不已。看着汤奇面对蛋糕抹着眼泪,阿强自己也红了眼眶,全体战友都为这真挚的情感拍红了手掌。

    有人说阿强“活得太愣”,可偏偏有人遇事就想找他唠唠,听听他的意见。因为大家知道,阿强听真话,装真心,从不用藏着掖着,对人对事拎得清,只要他能帮忙,一定倾尽全力。

    如今阿强也退休了,头发白了,可身体硬朗。阳光落在他脸上,皱纹里都透着坦荡。他把退休后的日子打发得极惬意闲适。书房里总飘着蜜蜡的暖香,混着老扇子扇动时带起的纸墨气,还有窗台上那只紫皮葫芦里,隐约藏着的秋日光景。他喜欢坐在摇椅上,指尖摩挲过蜜蜡的纹路,经年累月的盘玩让那抹鹅黄泛着暖融融的包浆,像把整个秋天都攥在了手里。偶尔拿起那柄竹骨扇,展开来是幅浅淡的水墨兰,扇柄轻摇着,风里都带着同主人一样慢悠悠的生活节奏。

    到了秋凉,书房里又多了几份热闹。瓦罐摆在桌角,里面是他新挑的蛐蛐,黑亮的身子,叫声脆生生的。阿强不常与人斗,多半是傍晚时分,就着台灯的光,掀开罐盖看蛐蛐在里面蹦跳,听那叫声撞在木窗上,又弹回来落在耳边的声音,让人安心静谧。窗下的鱼缸里,热带鱼拖着斑斓的尾巴游来游去,水纹晃在墙上,和台灯的光叠在一起,倒像把小半个热带的生机,都圈在了这方寸之间。

    寻常时,阿强的日子更像没法拴住的云彩。上海的老房子里还留着他的蛐蛐罐,杭州新家的窗户外就能看见西湖边的远山。他从不赶时间,想住哪儿全凭心情——今天在上海弄堂里买份生煎,和邻居阿姨唠着家常;明天就拎着个背包去了杭州。清晨在西湖边散散步,傍晚坐在茶馆里喝杯龙井。他说现在交通方便得很,高铁半小时就跨了城,他倒不像在两城间走动,更像是在自家的两个院子里来回串门。

    旁人总说阿强会享清福,他却笑着摆摆手,只是哈哈一笑,并不多言。我倒觉得,阿强只不过是把日子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而已。不图什么热闹,不攀什么高雅,只求这份自在——想盘蜜蜡就盘会儿,想听蛐蛐就洗耳静听,想换个地方住,抬脚就走。这样的日子,淡得像杯清茶,却越品越有味道。

    人其实有两次生命,一次是活在别人眼里的,一次是活给自己的。有的人从一生下来就按照别人的意愿活着,在别人的眼光中失去了自我,从来没有他自己。也有的人把时间和情绪都交给了自己,对一切人和事都欣然接受,全然面对,自己把自己拾起来,举高高,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出了想要的样子。我觉得阿强就是活成了后一种人。真羡慕阿强活得那个通透,这一切都透着他性格中难得的那个真,真实的性格,真心地做事,真诚地待人。在部队时,他就特立独行,非常自我,心口一致。退役后更是真实地生活,不装也不屑于装,但活的比大多数人都有分寸,有温度。现在,他还是靠着这份真性情吃饭,虽有人不屑,但更有人愿意同他做朋友。他说他这辈子干的事,只是”吃喝玩乐“四个字。我倒觉得,他吃是拿味觉记录人间,他喝是展现真性情,他玩是用娱乐爱好敞亮心境,他乐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傻笑。他讲人来世间一回怎么着也不能白活。他不是玩物丧志,而是活得敞亮彻底,活得明白自在,活得坦荡潇洒。他说有的人,一辈子都藏着掖着,怕这怕那,连自己都不敢承认自己是谁,活得真是又累又没意思!是的,阿强就是一个用性格和性情雕刻出来的人,凭着一身的真性情活成了人生的一面镜子。

    从阿强身上,我也明白了一个人退休后应该有抱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阿强说,潇洒度人生,越活越年轻。人老了就不要想那么多,那么远。我们辛苦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却唯独忘了自己的人生也该有被善待的资格。虽然付出是不可能对等的,我们养他们长大,已经尽了本分。如今该轮到我们为自己活一次了,别再让节俭变成委屈自己的枷锁,别再让奉献成为感动自己的理由。我们的人生只剩下后半程,再也经不起再一次的等与让。趁腿脚还灵便,把等以后变成就现在。把这台舍不得保养的老机器照料好了,把那些藏在心底的愿望实现了,这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一辈子辛劳的最起码的尊重。毕竟当我们连自己都不爱时,又能指望谁能真正的爱我们呢?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少操心,多养心,想去哪就去哪。身体不生大病,小病积极治疗,快快乐乐每一天都是生命的馈赠,生命的价值不是用寿命长短来衡量的。到了咱们现在的年龄,金钱、名利、地位、荣誉得失,都不能再打动我们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日三餐的温馨,清风入怀的惬意,身心放松的自在。别再操心这个,担心那个。别人有别人的生活,儿女有儿女的选择。少管别人的闲事,讨人嫌。少管孩子的家事,惹人烦。静下心来养好自己的身体。过好自己的日子,别给自己添堵,也别给别人添乱。你开开心心的就是对自己的善待,你健健康康的便是儿女的福气。

    是啊,过去总以为人生来日方长,其实这是高估了自己对生命的掌控力,低估了命运的无常。每一个清晨醒来,每一次自由呼吸,真的都是上苍对我们生命的馈赠。生活是需要智慧的,活在当下不是消极的享乐主义,而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定期体检,适当社交,养养花草,遛狗逗猫,慢一点吃饭,慢一点散步,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一壶清茶,一缕阳光,花花草草,写写画画,修心、静心、养心,悦心、悦己、悦人。看开方得清净,想开才能从容,心在什么境界,人就活在什么世界。人生下半场,就该慢下来、静下来。人生的两笔,一撇已写了前半生,一捺正在写后半生,前半生写了执着,后半生正写释怀。断掉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舍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离开负能量的人际关系,像阿强那样,坚信人这辈子,人品是最好的运气,心态是最好的风水,把饭吃好,把觉睡够,取悦身心,健康快乐,这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那天寄走“勇战三秋”的字,我在快递盒里塞了片我家门口枫树上初秋的枫叶。想着阿强看到时,或许会想起我们一起在高炮阵地上看山间秋景的日子,想起那时的海风,吹拂着我们年轻的脸,那都是人间最难得的真!

    秋声渐起,秋雨绵绵。我盼着阿强的电话。既想听到新虫的战绩,更盼着听他那爽朗的笑声,盼着他说“这秋啊,又有新趣了”!那笑声里,有秋虫的鸣,有战友的情,更有一个赤子,对生活最热忱的模样。


    王超,中共济宁市委统战部退休公务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散文集《留住温馨》。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