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论文 >>  理论在场 >> 吴开晋:哲理与意象的有机溶合——读赵顺年的诗作
    吴开晋:哲理与意象的有机溶合——读赵顺年的诗作
    • 作者:吴开晋 更新时间:2025-10-11 07:26:35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4768


    潍坊是诗的圣地。老一辈有臧克家、王统照、王愿坚、王希坚等,新时期以来,又有一批有成就有特色的中青年诗人登上文坛,不仅在省内,而且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赵顺年就是其中的一位。

    顺年的诗以田园诗为主,又以田园诗生发哲理抒发情思,很有特点。诗评家任孚先指出:顺年的田园诗似乎没有浓烈的乡思乡愁,更没有苦难的状写和苦涩液汁的渗透,但在诗中却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和个性的交融,体现了寻根意识和家园感的自觉追求。

    孚先先生的这一概括是十分准确的,我很赞同。

    顺年生长在潍河岸边,对故乡、对故土、对故乡的亲人自然怀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有他的悲愁,也有他的欢乐,在故乡的土地上渗透着他的血和汗,还有泪。但如果在诗中只是一般的怀念故土亲人就往往流于泛泛,而顺年却能从人生和历史的高度对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进行挖掘,提炼出深刻的哲理。我认为,对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追求,是顺年诗作的一个明显特点。尽管许多著名的理论家和诗人都说过:诗应和说理绝缘。但他们都未排除以多彩的形象体现深刻的哲理。英国著名诗人希勒律耶在他的《文学传记》中说:“一个人,如果同时不是一个深沉的哲学家,那他就决不会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诗人,只有以形象显示哲理,他的诗才会有思想的内涵和力度。我们以此来考察顺年的诗作,就不能不从他那极富韵味的田园诗中悟出深刻的哲理,如《岁月》:“你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 在流失的光阴里/ 有欣慰也有遗憾/ 在未来的日子里/ 只有一个信念——/向前”。将岁月比作永不回头的河流,确实能给人以深深地思索。再如他的《生活》一诗:“前额/ 爬满沟壑/ 消减掉心的迷茫/ 鬓角/ 染上白霜/ 覆盖岁月的荒凉/ 脚下/ 布满泥泞/ 锤炼人生的坚强 ”,寥寥数语,写出了人生的艰难和坎坷,耐人寻味而又令人深思。当然,诗人揭示哲理,手法并不一样,有的可通过意象予以表现,有的亦可直抒胸臆,如顺年的《忍之赞》就是直抒胸臆的代表作之一:“忍/ 有时就像傻瓜/ 忍/ 有时好似懦夫/ 因为/ 你时刻遵守着一句诺言/ 让人一头不为低/ 才是真正强有力的表现”。

    但是,顺年更多的是通过绚丽的意象,在描绘自然景物中体现他的哲理追求。如《朝阳与落日》:


    有多少个朝阳

    就有多少个希望

    有多少次落日

    就有多少份惆怅

    朝阳赢得的总是赞赏

    落日显示的多是悲壮

    于是

    朝阳对落日说

    你未免太令人可怜

    落日却不言语

    因为

    它拥有的是整个世界


    这是诗人通过写朝阳和落日揭示某些人生价值的诗。朝阳固然可爱,它驱走黑暗,给人带来光明与希望,但落日,却经过了长途跋涉,把光和热献给了整个大地,走完了它辉煌的一生。朝阳也会老的,它嘲笑落日不就是在嘲笑自己,嘲笑未来吗?顺年以朝阳和落日的意象对比,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实在难能可贵!

    顺年更是位爱情诗的歌手,他的爱情诗很美,美得令人感动、亲切和真实,可以说,这是诗人从自己切身的经历和感受中生发的情思。爱情诗,自古有之,千百年来留下那么多撼人心魄的绝唱,但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诗坛却听不到那种痛切肺腑的心灵之声,虽有某些所谓爱情诗,也不外多是“劳动和爱情”,并且是写他人的爱情。直到新时期以来,真正感人的爱情诗才得以发表和发展,顺年的爱情诗,正是新时期优秀爱情诗的一部分。顺年爱情诗的突出特点,是把内心的感受溶解在具体的艺术情境中,达到意象美和意境美的完美结合。如《第一次约会》:


    想靠拢

    又不敢靠拢

    欲贴近

    又不敢贴近

    颤抖着

    红着脸

    默默无言

    忘了自己

    已飞到无私和纯洁的云霄


    诗人把约会时的紧张、羞怯之情写得惟妙惟肖。再如《只要》:“只要看到你/ 我的心里就拥有了十二个太阳普照的白天/ 只要想起你/ 我的心里就升起了十二个月亮同辉的夜晚/ 我无法想象/ 也不敢想象/ 一旦失去你/ 我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这是一首表达爱慕之情内心独白的诗。又如《小径》:


    那条小径

    曾走着我和你

    小径自然

    没有修饰

    我们的身影

    隽永清奇


    那条小径

    曾走着我和你

    小径静谧

    我们沉思

    心灵已经相撞

    无言

    就是一首情诗


    那条小径

    曾走着我和你

    小径幽长

    踏进甜蜜

    你我的脚印

    把爱情踩得如醉如痴


    这是一首写对热恋之情回忆的诗,诗人将二人的相爱漫步放入到悠长幽静的小径中,先是默默无言,只是心灵相撞;接着是脚印踏进甜蜜,爱得如醉如痴。这不是双方爱的倾诉,但通过优美意境的衬托,却叫人感受到了两颗热恋之心的蹦跳,这比外在将爱情直接的倾诉更耐人咀嚼与寻味。顺年《我心中的月亮》,是一首写和相爱的人苦别的长诗。诗人以心中的月亮比喻所爱的人,极富象征意味,诗中时时写月亮,又时时写心中的恋人,但这恋人又被迫相别而去,主人内心的苦痛可想而知。全诗感情热烈而缠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月亮/ 我心中的月亮/ 你是我童贞的情人/ 你纯洁的躯体凝聚着爱的激情/ 你的眼睛像冰山上的流水/ 在你深情的目光里/ 我才真切的感到/ 生命的可贵/ 爱情的永恒”,这月亮自然是主人公的恋人,离别在即,从内心的痛苦中却生发出美的赞颂,可见顺年对爱情诗的匠心独具。

    顺年在诗艺上也作了多方面的探索,读后令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诗人除了对意象美和意境美的创造外,在诗体形式、艺术手法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都煞费苦心,如《春风·春雨·樱花》一诗:


    春风

    悄悄给她一身轻纱

    春雨

    又偷偷将轻纱给她摘下

    春风

    吹绽她火热的激情

    春雨

    献给她墨绿的秀发

    春风对她执着的爱

    春雨对她纯洁的情

    使她

    为世界

    孕育了一篇美妙的童话


    这里写的是樱花,当然写的是人。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赞颂了一位沐浴着春风春雨如同樱花般美的爱人。

    在诗体形式上,顺年用心良苦,既有《我心中的月亮》和《潍河之歌》那样自由体的长诗,也有诗句对称、短小精悍的格律诗和元曲小令式的短章。笔者认为,现代格律诗不一定全像闻一多《死水》那样顿数、字数一样,完全合辙押韵,只要大致对称、规整,行数不一样,甚至不押韵,就应属现代格律诗范畴,如顺年的《兰花》:“一缕淡淡的幽香/ 一缕默默的恋情/ 为女人的爱寻到一种欣慰/ 为女人的爱架起一座天平”,此诗大致押韵,前两句和后两句也是对称的。再如顺年的《等你》:


    等你

    我站在家门口等你

    一次次翘首

    一次次了望

    直到一缕缕缠绵着生命希望的炊烟

    随落日消失

    我才断定

    你今天不会来


    等你

    我走到村头等你

    一次次翘首

    一次次了望

    直到村头树梢上的小鸟衔走

    最后一抹晚霞

    我才断定

    你今天不会来

    ……


    全诗共五段,这是其中的两段。孤立地去读其中一段,似是自由体诗,但你把全诗读完,将段与段之间相比较,就可发现其规律,这正是一种相互对称的现代格律体诗。

    在诗的语言上,顺年尤其着力于形象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限于本文的篇幅,笔者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顺年的诗,也有不足之处,有的诗篇锤炼不够,还可以再升华;有的过于直白,亦应在含蓄上予以表达。

    总之,顺年的诗,无不充满着一股张力和新鲜感,读后令人心旷神怡又如身临其境,可见其阅历的丰富和文学功底的深厚。


    吴开晋,笔名吴辛,山东沾化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新诗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

    历任山东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主任等职,主讲中国当代文学、现代诗歌等课程。

    (一)诗歌研究与评论

    理论体系构建:著有《现代诗歌艺术与欣赏》《新时期诗潮论》《新诗的裂变与聚变》等专著,系统论述新诗的意象、语言、流派及发展方向,提出 “裂变与聚变” 理论,剖析新诗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转型与再生。

    诗人个案研究中,吴开晋教授评论过臧克家、牛汉、余光中、洛夫等百位诗人,既肯定艾青后期创作的思辨深度,也细析朦胧诗的艺术突破,尤其关注山东诗人如桑恒昌、纪宇的创作,被誉为 “山东诗坛的思想坐标”。

    比较研究与文化融合方面,他在《中国当代诗歌与东方神秘主义》等论文中,主张新诗应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延续东方智慧。

    (二)创作实践与跨界影响

    诗歌创作:著有诗集《月牙泉》《倾听春天》,代表作有《土地的记忆》等,以隐喻手法控诉战争暴行,获以色列米瑞姆・林德勃哥诗歌和平奖,评委会称其 “凝聚反对恶势力的情感”。

    散文与评论:散文集《从黄果树到尼亚加拉》融合游记与哲思,评论语言兼具学术深度与诗意,如《新时期诗潮论》各章节副标题 “返青的古松”“报春的乳燕” 等,被赞 “诗化批评”之典范。

    (三)教材与工具书编纂

    主编《中国当代文坛群星》《当代诗歌名篇赏析》《三千年诗话》等,其中《新时期诗潮论》被评价为 “中国当代诗歌研究的里程碑”,《现代诗歌艺术与欣赏》获华北十三省市优秀图书奖。

    (四)社会职务与荣誉

    学术组织任职:历任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参与全国诗坛学术活动。

    荣誉奖项: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诗的裂变与聚变》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龙文化金奖,论文多次获山东省刘勰文学评论奖。

    国际影响:曾连续两次应邀赴美国讲授唐诗宋词,推动中国诗歌的海外传播。

    (五)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

    育人成果:在山大执教,开设 “现代诗歌艺术论”“外国诗歌研究” 等课程,培养大批文学人才,被学生称为 “诗坛伯乐”。

    学术传承:与高兰先生合作培养现代诗研究生,主张 “理论与创作并重”,鼓励学生在中西比较中探索新诗路径。

    (六)学界评价与影响

    诗评风格:吴开晋教授以 “诗人的灵性与学者的严谨”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既肯定朦胧诗的艺术革新,也指出新生代诗作的局限,被光明网评价为 “新诗园囿的辛勤培育者”。

    文化贡献:其研究打通古今与中外,强调新诗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为中国诗歌理论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人格魅力:耿建华教授评价其 “既有理论家的高瞻远瞩,又有诗人的灵思妙悟”,其谦逊学风与提携后学的精神深受学界尊敬。

    吴开晋的学术生涯贯穿中国新诗发展全程,其理论著作与创作实践共同构建了 “融合中西、立足本土” 的诗学体系,被誉为 “诗坛的思想旗帜”,深刻影响着山东乃至全国诗歌研究与创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