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雪下得格外早。才腊月初,鹅毛大雪便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把整个村子裹成了个白馒头。
我裹着棉袄站在窗前,看见村口的老槐树下有个身影在晃动。那人穿着褪色的军大衣,正挥动着扫帚,一下一下地扫着路上的积雪。雪片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又很快被他呼出的白气融化。
"又是李老爷子在扫雪。"妻子端着热粥走过来,"这都多少年了,下雪天准能在村口看见他。"
我点点头,想起二十年前刚搬来这个村子时,第一次见到李老的情景。那时他也是这样,一个人默默地扫着雪,军大衣上别着几枚已经褪色的勋章。
李老是村里的复员军人,还是一位高级军官。听村里老人说,他参加过抗美援朝,立过战功。转业后本来可以在城里安排工作,却执意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这个穷乡僻壤。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时刻都要听从毛主席的话,到农村去支援农村,建设农村也是党的任务。这些年来他和家人就在邹东一个偏僻山村住了下来。和村里的人们过着同样的生活他一家和村里的人们祛成了最好邻居。时常帮助村里的人解决各种困难和实际问题。屋里,,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却从不要村里照顾。
雪越下越大,我实在坐不住了,拿起铁锹出了门。走到村口时,发现已经有几个年轻人跟着李老一起扫雪了。他们中有的是被他帮助过的贫困户,有的是他曾经资助上学的孩子。
"小李啊,你来啦。"李老看见我,笑出了一脸皱纹。他手上的动作没停,扫帚划过积雪,发出沙沙的响声。
"李叔,您歇会儿吧,让我们来。"我接过他手里的扫帚,触到他粗糙的手掌时,感觉像是摸到了一块老树皮。
"不碍事,活动活动筋骨。"李老搓了搓手,"这雪要是不及时扫,等化了再冻上,乡亲们走路就容易摔跤。"
我们一边扫雪一边闲聊。李老说起他当兵时的往事,说在朝鲜战场上,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战友们就是这样互相扶持着走过来的。
"那时候我就想啊,要是能活着回去,一定要多做些对老百姓有用的事。"李老说着,弯腰铲起一锹雪。他军大衣的袖口已经磨得发亮,但胸前的党徽却擦得锃亮。
正说着,村支书带着几个干部模样的人走了过来。原来是要来慰问老党员的。看见我们在扫雪,他们也要加入进来。
"老李啊,你这可是给我们上了一课。"村支书握着李老的手说,"我们这些当干部的,就该像你这样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
李老只是笑笑:"这有什么,扫个雪而已。党员不带头,谁带头?"
雪渐渐停了。被我们清扫出来的小路像一条黑色的丝带,蜿蜒着通向村里的每家每户。几个放学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走过,留下一串欢快的脚印。
"明天要是还下雪,咱们接着扫。"临走时,李老对我们说。夕阳的余晖照在他的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边。我看见他的背影挺得笔直,就像村口那棵不老松。
那天晚上,村委会的喇叭响了,号召村民第二天都出来扫雪。第二天一早,我惊讶地看见,几乎全村的人都出来了,连八十多岁的张奶奶都拿着小笤帚在扫门前的雪。
李老站在人群中间,笑得像个孩子。他可能不知道,他这几十年的坚持,就像一粒种子,已经在这个小村庄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