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这座中国南方水乡的代表,多年之前我曾经来过一次。夜游古镇,欣赏夜景,感受江南水乡柔情。遗憾的是,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上的东西。现在,只能依靠翻看旅行照,来回忆当年游览时的情景了。
再来西塘,已经是多年之后了。为了不再留下遗憾,我尝试着用拙笔记下这次西塘之行。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西塘古镇的石板路上,一天中最迷人的时刻悄然降临。古镇开始展现出它独有的韵味。这便是西塘,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又弥漫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地方。
我们一行人抵达西塘,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走进西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白色的粉墙,黑色的瓦片,透着强烈的古镇气息。这些建筑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古镇的变迁。
长达千米的带顶街巷,以圆木柱支撑斜檐,雨天漫步其间,听雨声淅沥,看廊外朦胧,恍若置身诗境。当地人曾言:“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正是廊棚实用与美学的结合。据传说,廓棚当初是为了行善而搭建的: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打烊时,看见一叫花子在店前屋檐下躲雨,老板便拿出一卷竹帘给他临时搭了个小棚子。第二天,叫花子不见了,但店门板上留下“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的字样,此后烟纸店生意兴隆。为了感谢叫花子,老板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后来商家纷纷效仿,这种棚屋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如今独特的廊棚景观。
昔日的行善竹帘化作今日的文旅市集,叫花子的好运预言在商户的吆喝声中代代延续。
西塘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这些特色景观构成了西塘独特的水乡风貌。石皮弄是西塘古弄的代表,全长68米,由216块厚度仅三厘米的石板铺就而成,最窄处仅0.8米,有西塘“一线天”之说。石皮弄深处的雕花楼,传说曾住着一位绣娘。她每日在楼上刺绣,飞针走线间绣出百鸟朝凤图。如今楼前梧桐依旧,窗棂上的木槿花年年绽放,仿佛在诉说那段岁月。
沿着石板路漫步,我们走了好久。让我们看到的是:屋檐下悬挂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为古镇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我站在河边,望着远处的灯火,听着河水潺潺流淌的声音,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忽然觉得,一位身穿汉服的红衣少女,撑着油纸伞,走在那烟雨桥上,恍若《清明上河图》的活化版本。又或许,她会在桥头望下,倚栏游望,桥下恰好走出一位手持书卷的少年郎,在不经意举目的瞬间,两个人的目光恰好交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天赐良缘。在这样的场景中,西塘的夜晚仿佛被赋予了更多的诗意和浪漫。
这并非虚构的浪漫——每年秋日,万千汉服爱好者于此重现“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古典情致,让西塘成为爱情与文化的双重地标。
古镇的河道是西塘的灵魂。傍晚时分,河面上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古建筑和红彤彤的晚霞。游客们坐在船上,欣赏着两岸的风景,感受着古镇的宁静与美好。
有河就有桥,而且还不止一座桥。卧龙桥是西塘古镇最有名的一座桥,桥上有对联:“修几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这副对联出自卧龙桥的来历传说。卧龙桥原来是一木桥,年久失修。桥边住的竹匠朱某看到一孕妇失足落水而死,便削发为僧化缘,历时十年积得白银三千两,开始建造石桥。当白银用完时,工程还缺桥面,和尚也因积劳成疾而死。此时,两位神仙来到西塘,因品尝豆腐干后陶醉,一块豆腐干掉落在未完工的桥上,形成了桥面,所以卧龙桥的桥面是一整块大石。
这些故事不仅为西塘古镇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西塘人民的善良、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傍晚时分漫步西塘,听着这些故事,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年代。
夜晚的西塘,夜市也热闹起来。各种小吃摊琳琅满目,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古建筑上的灯光亮起,与河面上的倒影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画面。此时的西塘,仿佛穿越了时空,人们在灯光下漫步,感受着古镇的宁静与美好,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宁静的夜色所吞噬。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也可以体验到现代的活力。它就像一首古老的诗,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愿醒来。
但是, 西塘的美,终需亲身漫游,方能品其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