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柏峰:风骨最是当紧处
    柏峰:风骨最是当紧处
    • 作者:柏峰 更新时间:2013-01-28 05:05:54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116
    [导读]读董桥而读梁氏一絮



    受了董桥的蛊惑,便找来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仔细重读,不过,所持不是道光年间的精美刻本而是上个世纪后期一家古籍出版社重新排印的铅字本,倒也清素典雅,字迹清晰,适宜阅读——估计董桥所读版本大约是民国年间所印,可见此书深为历代学者追捧。
    董桥不但是文物古董书画清玩的鉴赏专家,而且中西图书赀藏丰富,他那些精致到极端的散文,字里行间都有着古典色彩打底,也都飘拂着淡淡的书香——能把文字调弄到如此这般境界,非是常人所能达到的,没有几十载寒窗磨墨生涯,断不可有这样的造就。
    陆续收集到董桥目前在大陆出版的诸如《旧时月色》、《乡愁的理念》、《从前》、《旧情解构》、《品味历程》以及多卷本《英华沉浮录》等等——收集到董桥这些琳琅满目的书籍,自然是要认真阅读的。三联版的《这一代的事》,应该说是董桥在国内首次出版的书,淡雅素洁,直是好瓶装了好酒,一读之下,简直另开了一番天地:原来世上还有这般优美雅致的文字!篇幅不大却也意境悠远。若是叙事,一路逶迤,摇曳生姿,浓淡相宜,曲尽而止;若是写人,几笔白描,数语道白,呼之欲出,形神兼备——居留香港、台湾又求学英国的董桥不但精通西学,而且对我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还热衷于明清古玩、竹刻、书画扇面,若是遇见难得一见的旧日古籍,亦在搜罗之列,日久月累便熏陶出一落笔就满纸的往日云烟流风余韵,独具一格。
    董桥文字篇幅鲜见巨长,只是适宜报纸发表,不过,短小而且精悍,通篇之内无一语赘言,倒是步步莲花,直逼心性——然而,情深之处未免苍凉,离国去乡,浮萍无根,自是一番风味在心头,令人常常惆怅不已,抚摸旧物,最是沉醉梦里故国。也有不少叙述物是人非篇什,却也暮色苍茫,一片真情。由于董桥长期主持报纸,关注时事,判断形势,及时反映,这本是报人职责,就是这等文字,也写得灵动飞扬,云蒸霞蔚——其等肩著作,从从容容,飒飒爽爽,锦锦绣绣,虽非篇篇佳作,却也上乘居多。
    到底书生本色。董桥过目书籍巨量。有的冷僻书籍,经他重新阐释,焕然一新,意味盎然——比如上述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假如不是董桥文中绍介,这部早先购来却束之高阁的好书,断不会起意另读。两宋、明清,笔记丛出,记叙当代掌故、逸闻轶事、风土人情、文物鉴赏以及小学、考古、历法、术数等等,而我喜欢阅读者:《归田录》、《渑水燕谈录》、《老学庵笔记》、《入蜀记》、《东京梦华录》、《齐东野语》,还有《关学编》、《山志》、《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浮生六记》等等——此等书籍,若是秋窗明净,竹影斑驳,临案开卷,使人如入山**上,奇花异草,目不暇接……
    是夜,万籁俱寂,一轮在天,月色皎洁。翻开《两般秋雨庵随笔》,静静读去,这文字好生了得,简洁干净,不枝不蔓,且妙趣横生,你看,他打趣一代巨儒王船山:
    船山先生,诗才超妙,性格风流。四海骚人,靡不倾仰。秀水金筠泉孝继,忽告其所亲,
    愿化作绝代丽姝,为船山执箕帚。又无锡马云堤灿赠诗云:“我愿来生作君妇,只愁清不到梅
    花。”以船山夫人有“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之句也。其倾倒之心,爱才而兼钟
    情,可谓至矣。先生戏成二律以谢云:“飞来绮语太缠绵,不独青娥爱少年。人尽愿为夫子妾,
    天教多结再生缘。累他名士皆求死,引我痴**放颠。为告山妻须料理,典衣早蓄买花钱。”“名
    流争献女郎身,一笑残冬四座春。击壁此时无妒妇,倾城他日尽诗人。只愁隔世红裙小,未免先
    生白发新。宋玉年来伤积毁,登墙何事苦窥臣。”亦词坛一则雅谑也。
    ——《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
    ——呵呵,梁绍壬写这则故事,仔细分析,只不过是典型的文人“自恋”现象,就如同古代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那西斯一样深挚地热爱自己——但凡文人,多有这样的“自恋”情结,好在会操弄文字,便不遗余力想象了有这等美好的事情发生,说穿了不过是一场“白日梦”而已。文人只会读书,在现实社会里百无一用,若是入了仕途,自然无限风光,反之,则“多君怜我坐诗穷,襆被萧条囊槖空”——黄仲则虽然一代著名诗人,却一生愁苦不堪异常潦倒。梁绍壬出生于钱塘,家学渊源,天资颖悟,诗文自成一家,嗜酒,而所著文字如秋水浩渺千里碧澄——董桥亦有梁氏文风,只是时代相异,前者多了世界视野,又熟悉英国文学,时常文章中夹杂了一串串外文,中西合璧,然而,笔墨依然古法,不过总觉得少点什么,不能神满意足,令人回味无穷——细细深究,董桥未曾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经啃过线装书,特别是对经学没有下过苦功,虽说文章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红荷映日,但却少了沛然之气不见风骨——经学,是传统教育必不可少的主体学说。一般来说,至少得读六经,后来南宋朱熹写定了《四书集注》,从此《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成为“四书五经”,这几部经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体现了孔子、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这是千古文章的命脉所在。若是文章缺少了这条命脉侵润,风骨便无处立起,既就是再美丽漂亮,也只不过拆掉七宝楼台一地碎片而已,这样的文章便缺少识见缺少精神也就缺少了思想的力量——由是观之,风骨最是当紧处,董桥此处稍微弱了!
    因为董桥而再读《两般秋雨庵随笔》,不经意写出这些文字。忽然想:董桥若是不在文章中夹杂了一串串的外文,支撑起思想内质,境界更加旷远一点,打点起精神,不必结构类似,如出一辙,或许当能独领风骚雄视天下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