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都,凡两千年,有数个王朝建都于此,所谓帝王之都;一座古城,历经千年沧桑,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许多冠绝世界;一个当地作家,出于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热爱,以土著情怀,激情昂扬又不惮繁复,书写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在,展示了期望的未来,让一部书写古城的专著有了特别的意义。
这就是皇皇上下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有一座古都叫大同》。
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否,决定一个古都的发展前景。在泱泱中华文化中,如何开掘古都文化,发现其更广泛的价值,是发扬优秀中华文化的一个关键,也成为时下不少城市管理者和文化学者所关注的事。
所以,城市与人,城市的历史与现代文明,以及古都的现代化趋向,林林总总,成为许多类似写作的内容,借以阐发一个曾经辉煌的历史,对于当下文化的意义。所不同的是,本书在其体量、内涵及风格上,都有了新的变化,注入了作者主观强烈的书写。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古都,一个融入了现代华夏文化洪流中的古都,一个静态的城市灵魂与活动着文化,如何在当下社会发展中的文学书写。
这个建都于北魏时期的古城,作为一个闪亮的文化符号,一个被誉为“石头上雕塑的城市”,她固态的历史和活动的文化,绚丽耀眼,灿烂惊世。在作者聂还贵的笔下,我们听他一唱三叹、几近是歌吟的书写。比如,他以极广阔的背景,书写这座城市的历史源流,记述岁月沧桑留下了许多文化经典;他以高昂的激情,文采斐然,写下对于古城的赞美,提炼出大同这一地名的精神意象。在作品的最后写道:“天空蓝千寻高阔,大也;地球绿一色春光,同也,是谓大同。天生云霓霞彩,百象有序;地产花木鸟兽,万物尊规。故大而类异,同则和美。”
大而同,和而美,这个美好的意象,也是祈愿,成为这部长篇的一个生发点,而这座城市上的许多历史闪光点,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由此,作品以十一大章节,从历史、文化、民俗,以及英雄精神、宗教习俗、民间风习等,把一个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不同的局部串联起来,成为一个丰富生动的整体。
对于她的来龙去脉、煌煌成就,作品进行了饶有兴趣的描述。“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王朝京都。少数民族政权辽金陪都。明清九边第一边第一府镇。”还有,“自秦汉以来,开设云中郡……至明清而建置节府……”历数这些历史印记,是为了张扬古都丰富的文化蕴含,也是探索一个古老历史的兴亡之变。如作者感叹的,这是一个遮蔽在盛唐大汉文化的阴影中的古城,她有那么多的光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台。中国最大一次民族融合圣地。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发源处。胡汉文化交融中心”等等,这些概括与描述,彰显了一个古都的历史含量,也成为作者洋洋大观地展现古老大同的最初动因。古老是财富,灿烂的历史是眼下人们所看着的,然而,通过这些列举和提示,如同一个个疑问,带领我们深入考究这个博大的文化景观之中。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丰富的文化遗存,云岗、平城、雁门关、恒山、寺庙,以及佛释道文化,还有贾岛、苏三等历史人物和独特的魏碑艺术,固态的和流动的种种如何产生发展,以及在当下的现状和意义。历史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形态,文化是这个形态中最为耀眼的光点。作为这一个有特色的古都,大同的历史其特别之处是拓跋氏从游牧民族,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民族,成为一个“石头上雕塑的王朝”,她成就帝业,有很多的历史因素,而“用心做”,革新“求真”,是其最为显明的历史动因。这些是作者以一个文学家的情怀,进行的较为生动的概括和提炼。
作为一部体量广大,书写古都文化面貌的作品,从历史沿革、文化景物、人文内涵等不同部分,展示着整体的文化景观,然而,突出的是,云冈石窟这一代表大同特色的古都文化翘楚,开掘其精神内涵。古都其魅力何在?作者提示,她有“云冈大佛,华严塑像,长城古堡,永安寺画像……鲜活的化石,无言的诉说,使抽象缥缈空泛的民族史人类史有了质感,有了温度”。云冈的精神何来?不仅是我国佛教艺术中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史的奇迹,吸取了中外佛教艺术之大成。“云冈石窟是块石头,更是一个生命,一块有感情有记忆有灵魂有血脉有灵性有呼吸会说话的石头。”由此,这百年时光雕琢的艺术奇葩,“本由人造,疑似天开。这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云冈精神。”
得益于作家浓烈的故土情怀,也源于作家情感的激昂,作品常以江河汪洋之势,热烈之情,较全景地写出大同文化的方方面面、古都历史的林林总总,在与世界文化中的勾联比类中,写出大同的美丽,写出华夏文明的独特,写出北魏时期对于中华历史的贡献。他甚至不惜有过分之好,比如从中外古今相应的故事,包括诗文典籍中,由此及彼地描绘,举一反三,表达对于本土文化的深情厚爱。这种爱,又编织成作家对某些文化现象作学理的阐发,打造一些警句式的段落,显示出学术性的意味,有些句子和段落,摇曳灿烂。当然,从其文本特色看,直观、随意、丰富,甚至繁冗,也有散漫不羁随意而为的特点,有些论述和阐述不尽简洁得当,多旁逸枝蔓之嫌。即便如此,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弘扬中华文化的书,是作家阐述地域文化的心血之作,也是期望于古都繁荣与发展的一本有特色的读物,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古都文化建设,这是一本很丰富厚重的“大同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