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吴墨:春节之前说“春晚”
    吴墨:春节之前说“春晚”
    • 作者:吴墨 更新时间:2013-01-22 04:19:25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678
     

        
      农历蛇年的春晚又将闪亮现身,在到来之前,说道说道年年这牵动十数亿中国人心的春晚。
      
      细细数来,春晚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的历程了(有1983年和1985年两种说法,愚取前者)。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现在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这三十年一路走来,由小而大,由简而繁,无论规模档次都向着宏大豪华迈进,当说实为不易,被喻为国人除夕晚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年夜饭”,其作用和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文艺晚会的意义。但对春晚的不同意见似乎也年年听闻不断,可谓见仁见智。这种不满以网上文章所云,主要集中在对节目类别所占比例、演员人选和精彩程度上。
      
      俗话说,一人难称百人意,这句话用在央视春晚恰如其分。况且,不是称百人意,是要称十数亿人的意。一台晚会,要完全满足数十个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男女老少的心愿,客观说就是神仙也无能为力。每年春晚,热切等待殷切期待,迎来那夺人眼球的几小时,叫好的有,失望的有,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这可能正合了另一句俗话,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个嫌小品太少欠精彩,那个感觉歌舞太多没新意……千把人含辛茹苦忙活大半年还是未能得到全部国人的夸赞,委屈牢骚自不必说。但,年复一年,春晚还得办,谁也不能叫停春晚。被喻为“年夜大餐”的春晚,尽管难办还得办,已经约定成俗的“年夜饭”年年还得“吃”。
      
      这就是中国人的春晚,在观众赞扬和批评声中一年一年地继续着,改进着,前行着,估计这个节目无论有什么样的困难或变化,还得持续下去。任何事一旦成为习俗,要改变颇为不易。况且,春晚还是得到大多数的支持、拥护和赞成的。
      
      应当说,春晚是由央视打造出来并诞生在文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多种文艺样式兼收并蓄,组成一个大拚盘,绚烂夺目,对丰富国人的春节生活功不可没。近年来,似乎观众对春晚的要求高了起来,议论和批评渐渐多了起来,每年春晚过后网上总是有一些热议,“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样的欠缺,那样的不足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应当说,这种批评之声是好事,是国人对春晚的重视和喜爱,没有建议和批评,难以听闻民众呼声,改变和进步无从着手。一味叫好,听着顺耳美滋滋,未必有营养。
      
      办春晚这活儿看似光鲜风光,实则的确难为。难就难在一人或一批人要称十数亿人的心意,难在了节目的取舍,类别比例的多寡,难在了节目和演员最终拍板定夺未必总导演一人说了算上。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人文化程度有别,兴趣爱好各异,我爱看戏,你爱听歌,他好小品……要照顾方方面面,体现大多数的意愿,把众多的兴趣爱好整合起来委实是个大难题。知难而退按目前现状肯定不行,知难而进是唯一的路子。改进的方法,可能还得从春晚的本质入手。既然春晚是老百姓的年夜饭,春晚则应紧紧围绕适合老百姓口味这一根本做好文章、做足文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就当是春晚的主旨、主题和目标。从文艺晚会的内容看,少不了歌曲、舞蹈、戏曲、相声、小品,这也是主要内容,另加一些魔术、体育等,这都没错,但关键是各自占得比例,内容是否精彩叫绝,演员表演功力如何等。为什么一些多年前春晚节目至今观众如数家珍念念不忘,其中的道理可能就在于此。诸如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羊肉串》、《主角与配角》,黄宏、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冯巩牛群的相声《领导冒号》,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小品《卖拐》,陈红的歌曲《常回家看看》等令人良久难忘,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至于平日生活中常挂嘴边。
      
      什么叫艺术的魅力?大众认可并接受和喜爱,过目不忘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可能就算是吧。以往春晚过后,总有一些节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几句小品台词,或一首歌,甚或成为一时的大众流行语,足以彰显春晚的强大作用。然而,这几年的春晚,仿佛这样的引人入胜打动人心和共鸣节目稀少了。这并非愚之拙见,而是网上文章所言。春晚上的小品和歌曲能被大众跟着学说学唱,抑或是挂在嘴边哼哼的较为鲜见了,不禁要问一个为什么?是节目创作源泉枯竭,演员表演功力不济,导演选题不当,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不得而知,网友说“能过后叫人记住的不多了”,这话可能反映出了一部分观众的心声。
      
      办春晚,按说当下央视应该具备各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绝对不差钱,各类创作和演艺优秀人员人才济济,据说为上春晚的演员年年挤破门打破头争先恐后,不缺钱,不缺人,那缺什么呢?仿佛唯一缺的只剩下“伯乐”了,也即春晚总导演。实际上,总导演这些年也似走马灯似地不停点儿一直在换着。凭良心说,没有哪个总导演不想让“年夜饭”味道浓郁香甜可口,可实际效果总是有点不尽人意,唏嘘之声仿佛渐渐多了起来。论及原委,冷静思之可能还是两个大方面原因,一是随着百姓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加之媒体尤其是电视和网络上的文艺节目大量涌现,观众的见识和眼光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审美鉴赏水平日益提高,客观上对春晚的期望和要求就不会如畴昔那样的“好听”和“逗乐”就行,而是需要更新、更美、更好听、更逗乐、更有新意的节目。比如像《洛桑学艺》那样的小品、刘谦的魔术和前几年的“软功”的展示等等。另一方面,从组织方看不能不说不重视,或不给力,抑或是不给全力为之,为一台春晚当说是忙得累得王朝马汉抑或是四蹄朝天也不为过。然而,辛苦和成功未必都成正比关系,辛苦之至不意味着效果就理想,就能赢来满堂喝彩大多数国人叫好。出奇出新出优质精品人人都懂,总导演更是念念不忘,可就是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这其中,怕是有一个小百姓到底喜欢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很好地正视,有网友说总导演有点闭门造车自娱自乐。这话,难听,也未必就完全正确,不过百姓认为的“精彩”近年稀缺是不争的事实。难听的话里也有可取之处,总导演如若在选题选材上再能深入百姓生活体察和了解民情,进一步了解民之欲民之需,掌握第一手民情,至少晚会上能多一些贴近百姓生活的节目吧。还有,春晚的性质决定它就是年夜饭,以祥和欢乐为主,而这几年有的小品宛若歌颂英模话剧,观之不能产生欢乐愉悦感,反倒弄个心情挺沉重的,鼻子发酸泪欲夺眶。这类题材不是不好,放在专题晚会上实在是好,可放到“年夜饭”里就冲淡了喜庆当有的欢乐味道。再一点是选人。网上说,上春晚竞争异常激烈,有些演员从正月就开始投入紧张准备,为疏通各个关节上下左右打点忙得脚不沾地,整整忙碌奔波一年,最终能否入选还是两说。有些人不惜歪门邪道行贿受贿,如媒体披露前总导演赵某利用职权大肆受贿,这势必把一些真正优秀的节目和演员排除在外,而一些平庸之辈闪亮登场。还有,多数观众喜爱的演员如陈佩斯、朱时茂何以一别春晚二十年呢?不知内情,无权评说,但这的确是令人遗憾和失望的。网文说,一个演员关于能否上春晚,里边学问多多,故事多多。而有些“老脸”二三十年年年“闪亮登场”,油滑冒充幽默,市侩充作针砭,毫无新意老一套年年亮相,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不是“老脸”不应该上或不能上,关键在于能否给观众带来出彩叫绝的“活儿”。观众喜欢的未必能上场,观众“不感冒”的是非看不可,这也是春晚的另类特色之一吧。
      
      其中的学问也罢,故事也罢,与局外人无关,小百姓说了不算。小百姓只盼“年夜饭”越来越优质,越来越好看,越来越美味,从中能真真切切地享受这顿精神大餐,这是根本的心愿。
      
      春晚好不好,办得成功与否,专家学者,抑或领导所说只是一方面,最终还要靠十几亿的小百姓来打分。春晚不是一般人能玩儿的活儿,非行家里手不行。“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夜不同”,这就是春晚的命脉和关键。
      
      春晚已经轰轰烈烈地办了三十年,看这势头再难也得办下去。没有春晚国人不会答应,怕是也没法给海内外十几亿炎黄子孙交代。
      
      期盼,蛇年的春晚能出奇出新,叫国人不惜掌声为你叫好喝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