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李清:文学与影像进入共生时代
    李清:文学与影像进入共生时代
    • 作者:李清 更新时间:2012-12-31 05:08:06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09

     

      在这个视觉凸显的时代,电影对文学的改编不仅没有减弱,却反而形成了世界性的时尚热潮。这是因为在这个比任何时候都注重品牌和知名度的消费时代,一部经典作品就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就是一个烙在公众心里的文化符号记忆,能有效地诱发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欲望。

      在世界电影史上,改编文学名著是一个长期的传统。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忠实地反映了社会发展期及时代转折关头的人间众生相,塑造了脍炙人口的典型形象,是时代精神的缩影。它们有着巨大的读者群,搬上银幕后能产生强烈的影响。事实上,那些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都曾被改编搬上过银幕。

      中国电影对文学的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100多年的电影史中,文学史上那些古典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已经无数次地被搬上银幕,而我们现当代的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无一不被改编,如鲁迅、老舍、巴金、茅盾、曹禺,等等。从1981年到1999年,中国电影共19届“金鸡奖”评选,就有12部获奖作品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创造了中国电影辉煌的“第五代”的导演作品几乎都是从文学作品而来。因此说“中国电影是拄着文学的拐杖前进的”,似乎也不为过。

      文学改编已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创作来源之一。近些年热映并取得高票房的电影,相当一部分都来自文学作品改编。比如《长恨歌》、《***开》、《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赤壁》、《赵氏孤儿》、《集结号》、《让子弹飞》、《杜拉拉升职记》、《山楂树之恋》、《风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金陵十三钗》,等等。今年引起反响甚至争议的热映电影,有许多部都来自著名的小说。比如年中的《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是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而目前正在影院热映、票房久居高位的两部电影,一部是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同名原著曾获2002年布克奖,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一年之久。另一部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改编自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这也是备受好评,记述和承载着民族苦难的纪实体小说。

      当下,人们的审美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文学与影像的“共同阅读”已经成为人类接收信息或进行娱乐的重要方式。这使得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更加宽泛更加多样,并且互动性更强。也就是说,电影从过去单纯地依仗文学改编,到因为电影的热映反过来影响受众对文学的关注,从而导致作品的商业价值,进而影响文学样式和美学风格。电影学家巴赞指出:“银幕上的《哈姆雷特》只会增加莎士比亚的观众,至少有一部分人会产生看看舞台演出的兴趣。”电影《白鹿原》上映后,原著小说借电影关注度飙升的东风加印了20万册。近些年文学改编电影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时尚引人关注,那就是从电影反过来改编成文学作品的现象。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热映后授权给作家李冯重新改写成小说。而同样,陈凯歌也曾经邀请一些年轻的畅销书作家将《无极》编写成小说作品。

      电影和文学一直相伴相生,相互补充借鉴交缠,互动着向前发展。当然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电影这门艺术商业性特别强,因此对文学的改编,往往更多的以流行的形式,更多是要迎合观众的口味,有时难免伤害了原著、特别是经典名著的深厚内涵。今年的电影《白鹿原》引起的非议,便源于此。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