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明朝那些事儿》,让人们记住了石悦(笔名当年明月)。这位1980年出生的非文学和历史学专业出身的公务员,将历史讲得有趣又严肃。目前,《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作品销量超过一千万册,成为60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被译成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历史题材作品如此走红,是否说明年轻人已经迷上了历史?对此,石悦有不同的看法。近日,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如果有一天,史记的文言文版畅销,我觉得才真正说得上是喜欢历史。”
中国青年报:《明朝那些事儿》大卖,有人认为,你出奇制胜的法宝,是将看似庸常的故事讲得妙笔生花。
当年明月:您过奖了。不过,这点我倒是不否认,毕竟能这么讲故事的,确实不多。还有一个因素是,我确实懂得历史。你是否真正懂得历史的意义,读者还是看得出来的。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史料,而是历史观。
中国青年报:你对历史的“真懂”,是怎么做到的?
当年明月:其实只有四个字——感同身受。要知道历史上的人物、事件,那都是发生过的,不是忽悠人的。另外,历史也不是所谓白话文翻译过来的历史故事。在我看来,大多数都是血淋淋的,如果能明白这一点,不能说是真懂,起码也是开始懂了。
中国青年报:通常人们都认为,“80后”、“90后”不太喜欢读历史文化题材的书,但“明矾”(这里指当年明月的爱好者——编者注)里年轻人很多。你刚开始创作时,对读者群有清晰的了解吗?
当年明月:坦率地说,传统文化也好,历史也罢,都是让人比较难以理解的,关键问题是,讲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可能保证讲述的内容真的能让人接受。
第一个条件是你要真懂,如果没有真懂,就难以做到以小见大。第二个是你要有讲述的技巧和方式。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就不用做市场调查。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现在年轻人关注历史文化,一个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有了发展自己兴趣的机会和条件。你怎么看?
当年明月:那真是谈不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倒是真的越来越困难,要找个发展自己兴趣的机会,似乎比较渺茫。找就业机会还算比较现实。
中国青年报:“明朝系列”之后,不仅历史书籍热卖,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也多了起来,比如《孔子》等。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当下年轻人的文化鉴赏力如何?
当年明月:历史书籍还没算热,历史题材电视剧倒很多。《孔子》我还没看,听说票房不太理想。年轻人的文化鉴赏力,我觉得总是往上走的,但一个喜欢历史的潮流,应该还没有形成。如果有一天,《史记》的文言文版畅销,才真说得上是人们喜欢历史了。
中国青年报:你觉得应该怎样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历史和传统文化?
当年明月:年轻人迷上历史,往往不是因为喜欢历史,而是因为现实。因为现实太残酷,看上去似乎渺茫,所以才回头看。有一天,如果没人回头看,没人迷茫了,那么历史的作用,就真正地完成了。所以历史也好,传统文化也好,都适应现实而生。现实需要它们,它们就出现,现实不需要,它们就冷淡。强迫是无用的,吸引也是无用的。
中国青年报:你觉得青少年应该怎么提高文化鉴赏力?
当年明月:青少年有他们的选择,我这样的人,估计一百个人里面也出不了一个—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吧,就喜欢看看书,要都这样,也没戏了。所以我认为,青年人选择干什么就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再过十几年,当他们变成中年人的时候,他们无论原先干过什么,都会走上同样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能给我们的青少年推荐几本历史文化书籍吗?
当年明月:我的书就别推荐了,《万历十五年》、《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