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 作者:何蒨 更新时间:2012-11-29 08:01:02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14
     
      一般而言,西方的艺术家若不到35岁,很难找到画廊代理,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大部分年轻艺术家都选择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一边打工一边慢慢做自己的艺术。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职业取向相对狭窄,现有的艺...

      一般而言,西方的艺术家若不到35岁,很难找到画廊代理,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大部分年轻艺术家都选择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一边打工一边慢慢做自己的艺术。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职业取向相对狭窄,现有的艺术文化或设计类机构往往已经人满为患,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更无力提供多余的就业机会。

      如果对一名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说“你知道吗,其实你很幸运”,我估计很多年轻艺术家都要来反驳我。

      对于一名西方年轻人来说,做艺术是一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容易,是因为做艺术完全是个人选择,不受外界态度的干扰,只要你认可自己做的东西,他人无法轻易评价你的创作。说到困难,则是因为西方社会的艺术领域体系成型,运作机制成熟,一名新人想要跻身这个行业,需要相当时间的打磨。

      一般而言,西方的艺术家若不到35岁,很难找到画廊代理,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前一段时间听在巴黎的朋友谈起法国年轻艺术家求生存的段子。刚从美院毕业的学生,若没有打拼多年,实在很难被画廊看中。因此,大部分年轻艺术家都选择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一边打工一边慢慢做自己的艺术。一位中国朋友在巴黎美院进修,画室中的法国同学大都40岁出头,一边打工一边继续学业,而他们的工作也多是一些不需要专业技能的体力活。有一次,这位朋友订购的快件被送到家里,打开门一看,送快件的竟是自己的同学。咖啡店、外卖、快递、餐厅等等,成为普通年轻人实现艺术梦的经济支持。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职业取向相对狭窄,现有的艺术文化或设计类机构往往已经人满为患,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更无力提供多余的就业机会。

      笔者也认识一位年轻的女艺术家,由于她的家庭经济实力尚可,她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但20多岁的她依然只能和其他同龄艺术家组织非正式的自助展览(艺术家的工作室或仓库),很难介入专业的画廊。能够被一家著名画廊代理的年轻艺术家,除了天分外,往往还要有着机遇——人际关系,否则很难跻身市场。

      回想西方当代艺术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大举推出过一批年轻艺术家,尤以英国YBA(英国年轻艺术家团体)闻名,其中的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更是成为当今艺术市场的神话。英国广告大亨兼收藏家萨奇的运作无疑改变了近几十年来的艺术市场运作模式。用广告方式操盘艺术家、拍卖行与各大媒体及艺术机构交相呼应的合作等,都是近二十年来西方艺术市场新出现的现象,这也导致艺术界保守派对艺术泡沫的批评有增无减。

      YBA的模式是否还能重演,这恐怕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界会关心的问题。然而,是YBA出现时的特有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机遇。YBA的创作以触及禁忌、挑衅常识为主,在刚刚露面时就引起了一片社会哗然。已经熟悉了各种奇怪艺术形式的西方大众,也对YBA的离经叛道难以适应。而萨奇等人恰恰看准了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价值。上世纪90年代的西方艺术界刚刚经历了80年代的经济疲软,90年代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流动,则为当代艺术品流通和打造艺术新星做好了铺垫。能够担此重任的艺术家,则需要到还没有被艺术史和艺术评论挖掘到的新事物里去寻找。YBA的极端与反叛带有前所未有的激烈姿态,这恰恰中了以追求独创性为目标的当代艺术逻辑。

      然而,时隔十几年,YBA的神话恐怕很难再造,这里面有着很多客观原因。首先,近二十年的当代艺术发展已经穷尽了各种可能。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艺术家曾经做过比YBA更“狠”的作品,但因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国际艺术舞台的边缘,根本无力进入西方的对话。此外,最近十年来的艺术实践已经触及到艺术可以探讨的所有问题,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方面,几乎没有不被当代艺术介入的话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寻找具有戏剧性或爆炸效果的“独创性”艺术,恐怕越来越难。换言之,在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形式颠覆后,整个当代艺术界处于一种回归“平庸”的状态。艺术的独创性只能以多元的、复数的、零散的形式存在于广泛的艺术创作中,却难再形成烟花般的独家姿态。

      回想中国艺术界对青年艺术家的打造势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基础建设——各类画廊、艺术空间、美术馆、艺术市场机制等——刚刚成立不过十余年。而在未来,更多的艺术区、文化机构还会借助文化政策和文化经济形势产生。运作这些艺术空间、满足艺术市场的流通,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艺术家与作品。老一代艺术家在经历一层层的市场筛选与定价后,缺乏价值的更新空间,新生代年轻艺术家无疑成为市场看好的潜力股,是未来的财富来源。由此可见,中国年轻艺术家无论从可见度还是从认可度来看,都拥有更多被艺术界和市场接纳的机会。

      由于当代艺术在中国涉及一片全新的社会分工领域,也有很多充满雄心的操盘手,希望能够通过介入价值的形成来打造未来的市场明星。然而,这样的打算必须付诸谨慎。中国文化的整体素质与水平还有待提高,这恰恰是中国艺术界与西方艺术界差别的源头。在西方,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在公共艺术机构或艺术院校图书馆做着很基本的工作,这在中国会让人感到可笑。但请反过来想,任何公共文化艺术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有着严谨充实的知识系统,那么他们为普通大众带来的服务又将有多么专业?朋友曾经开玩笑,说巴黎美院图书馆的接待员都是博士毕业,有时向他们询问一本书,他会告诉你在哪家图书馆或哪里还能找到相关题材的作者或作品——这就是差别。西方社会中,再普通的大众,从小受到的文化与艺术熏陶也是相当深厚与严谨的,更不要提在这样环境中建立的艺术体制与其中的艺术家。而反观中国,落差显然还很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