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刘丽娟:村庄空了
    刘丽娟:村庄空了
    • 作者:刘丽娟 更新时间:2012-11-19 04:16:44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85

     

      也许是生长在农村的缘故,对故乡的依恋、对农村的情感,随着岁月的增长像发酵的陈酒越来越浓。在外求学、工作20多年,可家乡依旧是令我感到温暖的地方。它是我的衣胞之地,无论岁月如何磨砺,乡音依然融在我的皮肤和骨子里。暑假赋闲或者逢年过节,总像往年一样,回到乡村。一看到“物非人也非”的场景,记忆深处,村庄那曾经热闹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那时的村庄乡情淳朴,人畜兴旺。夏秋农忙季节,家家户户倾巢而出,互帮互助,村庄田野,皆是乡邻。麦收后,家家炸新麦面油馍,互送互尝。大家在饭场上不分彼此,互品菜香,而在饭余,家长里短,滔滔不绝。阴雨天串门走动,纳鞋底、搓麻绳、下棋、聊天,湿润的空气里洋溢着甜蜜的气息……

      那时的村庄,表情丰富多彩。炊烟、蛙鸣、牛哞、犬吠、母鸡下蛋后“咯达咯达”的炫耀声、吱扭吱扭的碾子声、娘呼儿声,还有各式各样的叫卖声……等到傍晚谷物收进仓库,晒场就变成农家孩子们游戏的场所,大家围着草垛追逐打闹,或者在上面蹦高高。跳房子、抓石子、木头人、官兵抓贼等,都是简单不花钱的乡间游戏,我们跳啊、说啊、笑啊,一张张小脸红扑扑的,汗流满面,洋溢着快乐。

      那时,村庄的山野就像一波碧绿涟漪,闲散甜美。我们一群群伙伴就在山坡上放牧牛羊,野草脆嫩,肆虐疯长,树叶繁茂,遮天蔽日。我们自由飞跑,尽情欢唱,民歌、歌曲、戏曲,南腔北调,尽扯嗓门。我们卧躺草地,仰望蓝天白云,无穷幻想。成群的牛羊,膘肥体壮,散步吃草、欢实悠闲;山风阵阵,乱发丝里,任意穿梭;鸟儿啁啾,野花飘香,悠闲自在。

      可是如今的村庄,已经是大变样了。村庄,曾经的欢笑、几多的热闹,此刻却是那么苍白、那么模糊、那么遥远。村里一条条泥泞小路已被冰冷的水泥所覆盖,一座座土坯房已被一幢幢平房所代替,家家有了自来水,昔日的麦场已成了村民的娱乐场,村头那口曾养育了祖祖辈辈的水井因被闲置而杂草丛生……这些代表着先进、文明的变化,这些意味着时代进步的印证,本应该让人心感欣慰,可我的心里却空落落的,难以释怀。

      农忙,农车拉着麦子,风车扇着稻谷,鸡鸣狗吠,稚儿喜闹,一片喧腾;傍晚,篱笆迎开,灶火升腾,农家的天伦聚于一桌。这样的场景已经不再。牛哞、羊咩的声音在村里几乎绝迹,喂猪、养鸡养鸭的人家少之又少,因为那些土地和孩子就够老人们忙的了。最关键的是,在村里几乎见不到青壮年,出来的都是老弱病残、妇弱年幼之人……村庄空了,牛羊少了,人群去了,声音淡了。

      此时的村庄,在我的眼里如同一个巨大的空巢,刺痛着我的双眼,撕裂着我的身心。村庄的许多细节早已被岁月涂抹,展示在面前的是死气、寂寞和无尽的孤独。我试图用熟悉的脚步贴近泥土,用双脚丈量心与村庄的距离,试图用多年揣在心里对村庄的思念和牵挂寻找曾经的温暖。尽管乡村的空气依然清新如初,依然浸润着我的每一寸肌肤,可是满目触摸到的是寥寂、凄楚、感伤。

      人多了,村庄就会热闹的,可是现在大家都不再愿意守在这儿了。打工潮出现之后,大批大批的农民拥向城市,告别土里刨食的日子。留守村庄的老人、孩子、妇女,孤独地坚守着寂静的山村。村头的树荫下,几个老人抽着旱烟,昏花的双眼不时朝着村外瞭望,黝黑多皱的脸上印记着岁月的沧桑与艰辛,浑浊的双眸里表现出对打工儿女的祝福和希冀,他们独有的姿态像一座座雕像。这些固守着村庄的老人们,在劳作中、在思念中、在期盼中日渐衰老……

      他们已习惯了农闲时坐在树荫下,手里摆弄着一些杂活,彼此诉说着自己远方的儿女。为了露出让子女放心的面孔,他们把思念与不舍隐忍在满是皱褶的额纹里。日子一天天过着,家味一点点淡去,思念在每一个夜晚涨潮,他们只能在无数个夜晚里听着孙辈们呼喊父母的梦呓,从心腔里发出一声声沉重、扼腕的叹息。

      已75岁且患有高血压的孙大叔正在家里拧玉米。他步履蹒跚,满脸赤红,老伴去世多年,两个儿子、儿媳带着小孩子在外打工。他热情地招呼我坐下攀谈:“村里的年轻人差不多都出去了,孙子、孙女上学需要钱,孩子们不出去不行啊,两个儿子也经常寄钱……我经常告诉四邻,家门从来是不上锁的,要是哪一天没有看到我,一定到家里看看,别让我死在家里,尸体臭了……”孙大叔低沉的话语里充满着一个留守老人的凄悲和无奈,我的眼眶刹时热烫,辛酸与痛楚充盈心腔。

      去年夏天,村东头的王大爷在地里干活,10岁的孙子在地头的树荫下写作业。可一转眼却不见了孙子,几个老人相帮着四下寻找,谁知孙子居然偷偷到水渠里洗澡,被淹死了……自责、悔恨、伤心、思念使得老人今春忧郁而逝。

      上初中的孩子寄宿在学校,上大学的孩子常年不在家,也有少数孩子跟随父母到异地上学。村头上,几个留守孩子脏着小脸,乖乖地偎依在爷爷身边,他们稚嫩的脸上写满思念亲人的渴望与忧愁……孩童应该是乡村中一道亮丽的色彩,是村庄新的心脏,新的血液、他们的笑脸应当如同绽开的向日葵,盛满着快乐和欢欣。就像我们小时候,在风中奔跑、嬉戏,如同一粒种子落在土地中生根发芽、拔节、饱满。此刻我试图从一些轻脆的鸟鸣声中寻找那些童真稚语,可是那些逝去的时光,与生活有关的气息和活力不知什么时候随着岁月悄悄溜走。

      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以乡村贫困、闭塞、落后的信息,启迪他们只有到大城市才能挖到金子,才能观看车水马龙、欣赏灯红酒绿、居住高楼华屋。于是,就连刚刚初中毕业的少年都会结伴而出,刚当父母的年轻人便拼命想“跳农门”,入城门。于是,小夫妻背井离乡,弃子离家,打工挣钱,将嗷嗷待哺的孩子往老父老母怀里一送,夫妻或弟兄姐妹结伴出行,东南西北,不分白天黑夜,无论严寒酷暑,忙碌在一个又一个工地,奔波在一间又一间工厂。把孤独和寂寞留给年老体衰的父母,把思念留给泪眼汪汪的孩子……

      乡村的天空依然高远如初,乡村的空气依然清新怡人,乡村的花草依然欣欣向荣,然而乡村的星光月色,多么寂寞啊!从一扇扇狭窄的窗户中,我们听到了老人小孩们在昏黄灯光下的叹息,内心感到无比的苍凉。我只是希望,村庄的寂寞只是短暂的,而乡村的发展能够让更多的人留在农村,让乡村恢复往日的热闹和斑斓。(刘丽娟)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