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古体诗 >> 《南下》发掘山东新亮点 个人命运托起爱国情怀
    《南下》发掘山东新亮点 个人命运托起爱国情怀
    • 作者:文讯 更新时间:2010-02-01 03:45:28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6825
          昨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主办,由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的电视剧《南下》研讨会在济南市南郊宾馆举行,专家学者把脉,畅言观看《南下》之后的感受。

      大手笔,大气魄

      --《南下》发现历史剧“新矿”

      电视剧《南下》首度聚焦南下干部群体,展开新中国发展史上一段恢弘的历史画卷。解放前夕,包括15000名山东籍干部在内,数万名干部随军南下,他们突破重重困难,在南方建立政权、剿匪反霸、接管城市、稳定经济,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0多年后,南下这一重大历史壮举重现荧屏,是电视题材上的创新。山东电视人抢了先,第一次大手笔、大气魄地去展现这段历史。”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德发指出,题材上的创新,令《南下》从众多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脱颖而出。

      “以往反映革命历史的电视剧,有战争题材,也有和平题材。《南下》所反映的这段历史,恰处在战争与和平的交界处,这决定了它的独特所在,也决定了精彩所在。”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牛运清认为,《南下》发现了革命题材影视剧新的矿藏。在历史转折、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南下》瞄准了这段独特的历史,犹如在历史的闸门上搭建舞台。

      青春化,情感化

      --个人命运托起爱国情怀

      不写丰功伟绩,转书成长历程。《南下》编剧赵冬苓剑走偏锋,把关注重点放在南下干部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这个尝试得到观众和专家的认可。,伴随着《南下》热播,编剧赵冬苓的博客成为某门户网站首页推荐博客,一夜之间被“名博”了。

      “《南下》把爱国情怀融入个人命运去书写,更多地关注个人命运,避免了把史诗电视剧变成爱国教材。”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掖平表示,青春化、情感化地展现这段历史,是《南下》的成功之处。

      几个性格不同的农村娃,共同踏上南下的革命道路。《南下》塑造了一组人物群象,充满人情味儿。知识分子孟思远有其他优柔寡断的一面,内心不断经历传统和现代思想的斗争。陈家善对党忠诚,生活上却犯下错误,命运自有其悲凉的一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守森认为,《南下》从人性化角度突破,活生生的乡情、亲情、战友情、爱情,触碰了观众的心灵。

      历史感,真实感

      --南下精神耐人寻味

      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背后,是一段真实而传奇的历史。80多岁的南下干部王友枚也来到讨论会现场,他一集不漏地观看了《南下》:“最大的感触,就是真实。”

      “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一共100多万名党员,山东省就有20余万。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是唯一一个以行政区划命名的解放区。《南下》真实地表现了山东干部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剧中人物所体现出的山东气魄,长了山东人的气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魏训洲说。

      省政协文史委主任、省文联名誉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凤胜表示:“《南下》这部电视剧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具体地展现了南下精神。南下精神不仅展现了山东人勤劳、正直、奉献、讲义气的优良传统,而且体现出永不止步、不断追求、注重创新等新的时代精神。这可以说是山东精神新的亮点,正是当代需要大力传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相信《南下》在全国播出后,南下精神会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