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视剧《杨善洲》能够感受到创作团队创作英模剧的诚意和用心。由于英模剧的“实名制”,必须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自由创造想像的空间受到很大制约。而杨善洲本人的事迹又属于那种平凡中包含的伟大,缺少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电视叙事元素,弄不好就会陷入“吃力不讨好”或“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主创团队的诚意和用心在我看来主要在于化局限为可能的努力。选材上,这部电视剧仅截取杨善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和退休造林的三十几年,力避编年史式的铺叙;开掘上,着重把握他以高尚的官德成为时代旗帜、执政为民的精神实质;叙事上,采取多重视角和双线结构,“在线”与互动、讲述与思辩相结合。“讲述人”作家叶紫从受命采访杨善洲却始终未曾见到他本人到与杨善洲精神“神交”,“替”观众一一破解杨善洲精神在当代遭遇的种种困惑,客观、真实地还原了杨善洲的大爱精神。因此,这是一部内容、形式上都有创新的英模剧。
古人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凡人皆有私利,官员也概莫能外。《杨善洲》中的杨善洲,他的官德集中体现在对待私利的态度上。作为一个地委书记,全家都在农村务农,且家徒四壁。家中没有男劳力,仅有老母、妻子、3个女儿共5个女人。靠种地吃不饱饭,破旧的房子漏雨,还是县里按困难户标准补助了50块钱和30斤粮食,才帮助一家老小过难关。家里的房子要修,妻子让女儿去保山找她爸爸要钱,结果杨善洲只给了20块钱,其中还有秘书小杨给凑的5块钱。他的工资大半资助了贫困农民。他十几个春节没有回家过年。二女儿想到保山市工作,先是考警校让爸爸说句话,杨善洲拒绝了。后来女儿和她的男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毕业分配到保山市当老师,结果报告送到杨善洲那里,他把女儿和女婿的名字划掉,让他们回到农村教小学。为此,一度二女儿和他“断交”。他的车从来不让家里人坐,只有一次他母亲病重司机送他回家,他还交了20元汽油费。新秘书小杨来后,办公室赵主任交代给他和司机郭师傅:老书记爱下乡,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带上老书记的5件宝:大板锄、斗笠、蓑衣、嫁接刀和测量仪。杨善洲是一个“斗笠书记”,下乡走到哪里看到果树就会替果农剪枝,带着测量仪是因为他一直惦着修路修水渠,要经常在山上测量。退休了,省里已经安排了他到昆明安家并到省人大工作,杨善洲婉言谢绝,回到大亮山种树。这是他人生的再次升华。这一种就是22年,还“安排”外孙当了林场种树工。临终把价值3个亿的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当大亮山成了一片绿海的时候,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杨善洲》中的叶紫与杨善洲的老部下、后来当了副省长的赵希顺探讨杨善洲是否缺少爱时,赵希顺说:“老书记的人品我一辈子也学不到,他是有大爱的。我能在副省长的位置上全身而退,和老书记的榜样分不开。”赵副省长为能够在一个“经典的******人”身边工作而荣幸。
以纪实风格呈现的杨善洲的大爱令《杨善洲》入眼、入心、入脑。杨善洲总觉得愧对他身后的5个女人。老母亲通情达理。妻子忍辱负重,有时一两年都见不着面,家里老人孩子靠她一个人操劳,没有办法只好让大女儿招个女婿上门。有一场戏特别感人,就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老牛“弓背”累死后,5个女人痛哭一场,第二天在奶奶的带领下,5个女人拉上犁去犁地下种。这就是一个地委书记家属的日子。同样感人的是杨善洲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半路买了一头牛牵回家,给老母亲下跪,让老母亲打他,给妻子洗脚以补偿和求得她的理解。还有,二女儿当初不理解为什么父亲阻拦她去保山市工作,及至看到了父亲写给她的信和父亲在古稀之年在大亮山种树摔成骨折,终于理解了包含在他大爱中的父爱,与父亲相拥而泣……《杨善洲》呈现的是一个真实可感、既有坚守又有情义的平民高官的荧屏形象。当年云南边疆落后的农家生活的真实还原,与现代生活的巨大反差,观后更令人为杨善洲的高风亮节所感动。
然而,杨善洲这样一个“经典的******人”在今天社会风气下却遇到了挑战——一些人并不认同。这也是创作这样一部英模剧必须面对的难题:一个画面故事之外的隐性矛盾。杨善洲这样处理家庭、亲情被认为是不近人情的“另类”,弘扬这种精神有没有人能够理解?这部剧没有回避这一尖锐的问题。阿·托尔斯泰说:“现实主义就是直接进攻生活的要害。”《杨善洲》通过作家叶紫这条线索,以过去时和现在时的时空交叉,以叶紫为观众的“替身”,不断地对杨善洲精神提出质疑,向被采访者提出一些敏感问题,这也构成了该剧的叙事张力。杨善洲不是处在工作矛盾中,而是处在某种舆论环境的冲突中,尽管无形却也很尖锐。把观众带到一种参与与互动的环境中共同探讨,从而成功地避免了“灌输”和说教。叶紫甚至拿杨善洲和她的父亲——与杨善洲同级的干部作比:父亲的车我可以坐,但为什么杨善洲的女儿却不能坐她爸爸的车?剧情在展开中,经由对杨善洲身边一个个人的采访,叶紫最终虽没有见到杨善洲,但是如她所言,实际上已经和杨善洲“神交”了。作为一个青年人,她在和她的男朋友、和同学的辩论中,得出了她的结论:杨善洲是******的希望。如果******保持住这种精神,那将是战无不胜的。至此,记者采访、提问就不仅是一种形式,也构成了它的内容,形成这部剧令人欲罢不能的看点。这也说明,创作英模剧只要有诚意就会有“创意”,就会努力把局限变为可能,努力去营造超越“第一现实”的“第二现实”,进而达到诗意的呈现,就能够使英模剧在思想上震撼人,情感上打动人,达到对社会主流价值、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范咏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