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诗歌高地 >>  诗评 >> 原上草:关于当下诗歌的随想
    原上草:关于当下诗歌的随想
    • 作者:原上草 更新时间:2022-11-16 09:01:53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3090

    A

    近来,读了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中国学者汪丁丁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折点。当人类进入这个阶段,人们对物质的渴求要高于对精神的渴求。对于诗人而言,内心的尴尬和迷茫不言而喻。我们的诗人已陷入生活的泥沼难以自拔,在通往精神家园的道路上,遇到了深山峡谷的“瓶颈”考验。


    B

    当下诗歌要抛开现实的纷扰和芜杂,作为诗人的意义不是逃离,是介入存在,介入周遭世界,要挖掘民族母语和对当下现实生活的重新命名,让诗的真正意味——诗味回到诗歌精神和审美气质之中,让精神能量重新回到诗的内心、回到人们的内心;千万不要脱离对现实生活的深层体悟和反思,一旦脱离,诗歌内在的精神就会迷乱无踪、涣散无章;要深思对灵魂的叩问和对人性的考量,让人们的精神信仰、人格力量永远战胜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重重忧虑。


    C


    一切高远的精神光芒,都不会在空想的捏造中生生不息,它注定要存活在人间的烟火中。低处才是人类精神生存的沃土,才是梵·高的向日葵发出璀璨光芒的土壤所在。惟有汲取低处的苦难、风雨、磨难,一个诗人内心的体悟才会拥有重量和质量。与自然之象奇妙的对话,才会暗示出生活内部的某种精神秘密,才会净化受信者的心灵,滋养他们的精神趣味,启迪他们的心智,甚至在自我心灵的拓展和开掘上走得更深更远。


    D


    诗歌不论在任何时代,大多都在书写日常生活中对万事万物、对人际平等的自然的体恤以及发现和体味出来的诗意,在竭力还原生活的同时,揭示人类现实的某种焦虑。


    E

    现实和梦想是一个很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体系,两者之间会产生极大的不可协调性。但一个诗人必须极力寻找突破口,寻找悖论和美。也就是在寻找人性的自尊和品质的过程中,使其麻木的灵魂得以复活,使其诗意地栖居于世。因为在现实和梦想的对垒中,诗歌产生了,人复活了。但在诗歌产生和人复活的这个过程中,要在上述二者中形成自己个体的风格,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曾记得在鲁院听作家陈建功的授课,使我领受到了一个作家偏执的个体体验,才不随大流,才会有独特的审美视角。看来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担子还是很重的。诗人比起小说家、散文家来说,他们容易愤世嫉俗,容不得虚假。他们对社会变化很敏感,常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人类,诗人容不得黑暗,因为他们的眼睛始终在寻找光明,要还人类以善、以温暖!


    F

    生活的真理和乐趣,不在渺远的苍穹,而在泥土和泥土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和生命的繁殖之中。高贵的精神品质往往深埋在细微琐碎的事物之中,更多地让我看到了对现实社会中,生活在最底层人群的那份悲悯情怀和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一位优秀诗人内心的仁善、良知和大爱,会使人在诗作中洞察到人类严酷现实的生存焦虑和深刻反思。在人类的最低处揭示出了简朴而淡然的处世哲学和生存真理。当我们细细品味,耐心回想,我们最幸福的事件,就是每天能够被简单而粗糙的生活细节温暖着、感动着!


    G


    对宗教普世的仁善领悟,是净化心灵的一道出口。台湾的星云大师曾说:“佛所说的,人所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如果把这句话中的“佛”字改成“诗”字,你想想,一切关于诗歌的内容和标准等问题,就全部解决了。比如诗人杨方的《塔尔寺前一棵树》:“我惊讶你的超脱尘世/几十年打坐寺前/藏香缭绕,叶片一一合掌/喇嘛们正在诵经/这些经文你早已在心里默记/风吹一遍你就把经文唱一遍/一字不错//在某些方面我和你一样/你头顶长叶子/我心里长荒草/我们一起在时光中萧条/在佛前赤身**,空无一物/我和你的区别在于你始终不动/而我始终乱走/我不知道自己今天身在此处/明天又身在何处/……”当读完此诗时,有种深刻的彻悟蕴藏其中,照亮读者。使我突然理解了杨方内心面对佛教寺院前这棵树宿命、淡定和此刻自我内心的某种反思和纠结。好在那种超然的醒悟在末尾一节,让人对苍茫人世大彻大悟、心平气定、如释重负。这也突然使我想起“要想内心清净,就过粗糙的生活”这句话来。心怀寡欲,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确乎难能做到。杨方的这首诗除了二者高贵的精神对话之外,在人生苦旅中,内心还有一丝丝对前路的茫然探寻,尽管它默默隐于寺,她努力隐于市。她对生存的姿态通过物象给予了明确的表达。在这里,物性、人性和情感相通,互为关照。其实,真正的道理都是朴素而简单有根的,她用自己淡定的思想照亮了生活。相信思想的力量能够穿越时空。诚如诗人叶延滨对此诗的评价:“这种人生的沧桑感和对命运的追问,让我们读了有一种震撼。”其实,这种震撼往往来自诗人对低处事物的重新命名并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


    H


    优秀诗人的思想触角,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尖锐而细敏,他们的诗作直指人们麻木的灵魂。在他们的笔下,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忍受着来自外在和内在不同方面的深深的纠结和痛楚。评论家谢有顺这样评论诗人郑小琼的诗作:“她分享生活的苦,并努力陈述着正直的良心,并在一种痛彻心腑的书写中,为漂泊无依的灵魂得不到根本的抚慰而深怀悲悯。”这种诗人拥有着深厚的生活底蕴,拥有着最平凡而朴素的大爱,他们用独特的眼光审视且感悟诗意的内心秘密,用独具灵性且闪烁思想光焰的文字的组合能力及表现的亲和力释放出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生命价值,唤醒人性的内在光芒,这些诗作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就是诗人的人格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