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中国 >>  业界动态 >> 《衡焕儒风雨六十年》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
    《衡焕儒风雨六十年》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
    • 作者:文讯 更新时间:2010-02-01 02:44:51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3580

      2010年1月31日,作家赵晏彪新创作的长篇人物传记《衡焕儒风雨六十年》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赵晏彪继《汪海三十年》后推出的又一本长篇力作。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赵书、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牛颂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陈建功在发言时说,“晏彪是一个民族情怀格外炽热的作家,多年来,他执著地寻觅本民族在新时代里谱写新篇章的代表性人物,要为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献上一位满族作家的自豪。这本书不是花里胡哨、谀词满篇的‘歌德’之作,而是一部朴素平实、带领我们领略真正人生的作品。”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是今天作品讨论会的主题。主人公衡焕儒工作的北京大兴区西红门镇是一个满、回、汉三族居住的民族镇,《衡焕儒风雨六十年》最大亮点和可圈可点之处是,身为少数民族(满族)干部的衡焕儒,设身处地地为少数民族着想,处理民族问题得当,在充分尊重回族同胞的同时,以其真诚与领导艺术,使这个少数民族镇的百姓和谐共处,满、回、汉三族百姓共生共乐,党的民族政策在西红门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本书主人公衡焕儒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位乡镇干部,生长在北京大兴区西红门镇,他读中学时报考北京滑翔学校,体能测试全部合格,却因家庭贫困、营养缺失,在体检时被刷下了,而当时由于这个原因被刷下的竟有几十个同学!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他立志要为改变自己家乡的贫困面貌努力奋斗,从生产队长,到大队干部,再到乡镇团委书记、党委书记,一路下来风风雨雨几十年,走过了三上三下的曲折道路,但是他最终“改变了西红门人的命运”,使他们过上了家家有房有车有股权收入、有医疗保险和退休金的好日子。这样一位镇党委书记堪称农村基层干部的典范,在退居二线后仍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尊敬与爱戴。为了能够把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地展再现给读者,作家赵晏彪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近百次采访,与当地的农民、乡镇干部和已经退休的村镇干部进行交谈,掌握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后,经过一年艰辛的创作,完成了这部20万字的作品。

      共和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衡焕儒作为数十万乡镇干部中的一员,一切以“改变老百姓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目的为出发点,大胆改革乡镇的经济模式,以超前的思维实现了众多个第一,例如: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为农民发放退休金,自筹资金建设两所现代化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和双语幼儿园,为农民建设新型社区、公园……上世纪90年代,他让农民变股民,地权变股权,农民上了楼房,有了大病统筹等等;这一切,都体现了国家改革开放后,农民得到的实惠,为北京南大门——西红门镇的城市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乡镇干部面对的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他们的工作方法、方式,与城市干部有着很大的区别,衡焕儒无论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都能快刀斩乱麻,像一个技高胆大的医生那样手到病除,他靠的是什么?是他的威信、热忱、贴近众群语言、坦坦荡荡的胸怀和直截了当的方法。在赵晏彪写下的近百个小故事中,折射了农村工作的特殊性和艺术性,可以说,这是一本乡镇干部工作经验的交流之作,立志于做好农民“父母官”的农村基屋干部,可从衡焕儒身上学到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经。为推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借鉴。

      关于赵晏彪的报告文学创作,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李炳银先生说,“近年来,赵晏彪致力于工业、企业报告文学的创作,出版了《做强做久做自己》、《译道与文化》、《与波光水流对话》、《汪海三十年》等企业报告文学专著,就在不久前他创作的《汪海三十年》获得了首都建国六十周年文艺作品征文佳作奖,说明他的报告文学创作已经走入高峰期。由于他有在行业报工作十几年的经历,曾经采访过近百位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对中外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营销、人才策略等颇为在行,打破了作家不熟悉企业,熟悉企业的人又驾驭不好文字的报告文学瓶颈,我和周明曾评价过说,晏彪是目前书写工业、企业报告文学的优秀者。”

      著名作家石英这样评价说,“晏彪的报告文学作品,好在既是报告又是文学,这也是我很欣赏他的报告文学的抢眼所在。当下有些名之为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使人感到黯然,固然与它们所反映的内容多有水货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以粗疏干燥的笔墨写了一些人和事,而极少耐读的文学性;近年的‘报告文学’说白了还不及某些没有冠以‘报告文学’名号的引人注目的新闻通讯,后者起码还能以取材的角度和文字的简洁取胜,而前者反以一般材料的罗列和文字的繁冗使人益觉无味。晏彪显然深谙此弊,故尔他每能以巧妙的注入和合度的剪裁而力避繁冗,而尤能以较浓郁的文学意蕴贯注其中,使人读来或能提神儿或能耐得咀嚼。”

      葛笑政、叶梅、杜卫东、赵大年、李炳银、石英、崔道怡、张水舟、白崇仁、李霄明、胡殷红、赵金九、王升山、关纪新、黄凤显、黄宾堂、兴  安、郭曰方、寒小风、李凤祥、高  伟、崔默卿、刘晓川、关圣力等五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郭雪波主持。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