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诗歌高地 >>  诗评 >> 千载楚歌颂 古今侠客行――读柳忠秧长诗《楚歌》
    千载楚歌颂 古今侠客行――读柳忠秧长诗《楚歌》
    • 作者:郭 军 更新时间:2010-01-31 05:22:42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5184

      有怎样的时代,就有怎样的艺术。观古今之长歌,《离骚》394行、《孔雀东南飞》381行、《木兰辞》62行。当代诗人柳忠秧新近创作完成了长诗《楚歌》,全长44节,440行,3080字,写作历时半年,实为古诗体水到渠成之力作。在古诗低谷期以澎湃之力,作出用词造句立意情感俱佳的优秀长诗,楚人作楚歌之真情实感尤其动人。文首“夜读春秋寻大义”开宗明义,一气读至尾节当真是“雄诗澎湃诗如海”, 更尽显作者“笑谈江山吟天地”的真豪情。

      在湖北乃至中国诗坛上,少有诗人像柳忠秧这样,以古为师却不拘泥,自成一格之余,能将楚人情怀抒发到极至之境。究其本,笔者以为,在于诗人胸中的那股任侠之气,非如此,不可以“自君天下”,在诗作中,柳忠秧语调铿锵甚至风流狂放的文字,对心中的楚人血性进行了个人化的抒情追忆,但他所抒发的那一腔衷肠,不单是一个人的楚情,也是一片土地的深情。

      柳忠秧是与这片土地一起成长的,那楚人情怀,早融入他的血液里、骨子里、眸子里,作者真性情与楚风韵的胶合,恰如他的诗词与韵律,一朝风云际遇,瞬即幻化为龙。而诗作又不止于抒怀,而是涵盖了作者对人生的体悟、事后反观那纵横千年的洞达与睿智,当然还有愈积愈厚的怀古之情。豪情的泼墨蕴含着对楚文明千古风流的极度崇拜,浪漫的笔法屡屡地道出诗人不随大流的独到见解,整首诗几乎是一呵到底,豪情不绝却收放自如。原来古诗还能这么写、这么和!而这样的澎湃与热烈,何尝不正是楚文化精气神之所在。

      曾几何时,在中国历史的风流岁月中,在强盗不欲劫财而劫诗的盛唐时代里,诗歌曾经有过怎样的热闹与荣光。而今日诗歌尤其是古诗的寂寞与萧瑟,已成为铁一般的事实。今昔对照,曾经有过的风光盛世既教人唏嘘,更仿佛是向时代发问:古诗词,还能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上扮演激动人心的角色吗?

      《楚歌》生逢当下,来得正好!

      什么能令古诗再获大众瞩目?答案看似简单无比:当然是要有好诗。柳忠秧尝言:诗就应当有贵族气,诗人就应当平交王侯。诗人每每以李白自比,难怪《楚歌》里的一字一句里,透出如斯的笑傲天地之气。

      中国古诗之盛,莫过唐朝;唐诗之家喻户晓,莫过诗仙。本来,柳忠秧要重拾的,只是古诗这一文体,但莫非是天助柳忠秧,又或天助古诗?偏就让诗人与那宿醉中作出“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李白神交千年,借那无从再寻的诗仙神韵,还古诗之魂魄。这是怎样的唏嘘妙笔,又是怎般的恰到好处!

      更妙的地方,则是这非科班出身的柳忠秧,不仅延续《将进酒》之稀世豪情,更尽得古诗之精妙,信手拈来、自在书写,那千古的楚之风流尽化成作者的舞台,落笔行文恰如光影流动,布局谋篇正似剧情转合,佳句不易得而佳章更难求,令全文张力逐步递增,尽显作者准确精炼的任侠笔法,亦不枉漏夜苦吟的用心之诚。

      柳忠秧在《楚歌》中充分发挥了他的写作侠气,尽抛教条教化,把个人志趣和狂放的气质融入诗作之中,诗中连用九个“我”的非常写法,也带上了他之前贯入的气息,以至反而妥帖非常,仿佛不如此行文不足以言情。行文至此,便仿佛天地万物尽为我有,所以能在引经据典与自在游吟间自在演变,更于变化中见统一,由“横立潮头”“人在天涯”到“常思千年国与家”,都掌握精准,真情流露,最终能够浑然一体。这种自在自由不拘于旧的写法,恰在作者的动静拿捏之间,烘托成为自己与楚魂的时空对话,笔下的豪情是对风流岁月的抚摸,泼下去的墨总是将作者的狂情抒发得更为入骨。

      但这还不是最妙处。事实上,笔者拿到诗稿之前一度担忧,作者独有的天马行空、横跨千年之写法的确让人读来眉飞色舞,但是,倘若有佳句无佳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柳忠秧好酒,人称“柳不倒”,诗中会有醉意吗?有,但却是意醉形不醉,情狂而神聚。貌似飞天遁地其实有引线穿插于天地之间,表面的诗意纵横之下是完整的内在肌理,千古豪情在作者成竹在胸的语句里,东奔西突、肆意行走,恰是作者出色驾御力的生动证明。

      作者成诗历时半年,仿佛水银泻地,畅快无比,亦在佳篇与佳句和谐相生中,重拾古诗体特有的非凡胸怀与激昂之气,把从古体传承里沉淀而来的诗歌精髓,加倍诠释为洒脱纵横的《楚歌》,用楚人的血性与诗歌的理性成一阙楚之壮歌,亦写就了助力古诗体复兴的真华章。

      当初看《楚歌》的初稿,着实担心会否又是另一出为怀古而怀古的旧谈。幸好看下去立即放下心头,柳忠秧确是有心人,竟能将千秋往事回顾所勾起的楚情,尽化作言之有物的笔墨,轻舟岂止过了万重山?于是让古诗与今之时代无缝对接,便成为《楚歌》另一处无心插柳的妙笔。

      诗人柳忠秧以吊古伤今配合豪放跌宕的行文,巧妙地结合湖湘风物,表面不羁实则深情内敛。借“一曲楚歌奏绝响”的千年回首,写“君子常怀千年忧”的现世关怀。以古写今情意独到,对屈原、项羽、李白、张居正、曾国藩等“真楚人”的极力抒写,反照出诗人行走于时代江湖中的忧思与追问。承先启后,借古时寓意今朝,将楚歌视野提升至史诗格局,神采飞扬中对今日之人追步古人的省思与盼望,实在掷地有声。如此的大胆落笔,挑战诗歌传统套路之余,以楚辞之自由,重新诠释古今相连的时代宿命,承接历史笑看今朝,写下了最情深的脚注。

      诗人一心向市井平民奉献最贴心也最真心的敬礼,也表明着敢于批判天下的内心思索,看似西风漫卷却十分平衡的建章与着句,对人类理性的尊重,对时代不公的怒视,反映于他“人有病兮君知否”的连绵咏叹之中,对当今时事观察入微却又不张扬地以古说今;意气张扬,却又处处呈现潜龙勿用的艺术含蓄美,把一个时代的痛感纤微毕现,姿态不怒而威,句句洗涤人心。

      但诗人终究尝试在时代忧情之后,突显出冀望与期待。随着楚文化走了一圈的柳忠秧思考家国、天下与人生的意义,思想始终是入世的,从千秋伟业悟到豁然开朗,以激昂态度率性走出迷城。楚文化中可堪阅读的浪漫符号,化作了中国记忆的一部分。壮士忧怀千古,终究要还归时代。

      千古岁月过去了,时代还在前行。同样在前行的,还有诗人本身。那些纵情的吟颂,是对楚人情怀的刻画,又何尝不是诗人对自己人生岁月的体悟!而今日《楚歌》未绝,柳忠秧诚可期待。这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制高点,却只是群山中的一座,诗人还在攀山越岭,这首楚风的礼赞,在以后的岁月里,经常会勾起诗人对楚地的莫名乡愁。但以楚人的真豪情与大担当,柳忠秧注定将从故乡再出发,行至更远方。惟有柳忠秧的自在豪情和自由抒写,对楚情的怀念、时代的关切、成长的领悟,那些至情至性的楚子之歌,将余音不绝。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