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林语堂、沈从文与莫言
    林语堂、沈从文与莫言
    • 作者:陈素芳 更新时间:2012-10-26 03:10:05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12

      当莫言写《红高粱家族》时,他压根也没想过会在20余年后获诺贝尔文学奖。一路行来,故乡的原始经验,民间传说,农民与土地的依存,家族的仇恨,**的纠葛,贫困与匮乏带来的焦虑,不论是女人丰乳肥臀,刽子手骇人的檀香刑等,他书写的题材,无一不满足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而他高度的说故事技巧,语言犀利而平实,大胆而新奇的出手角度,更深受西方翻译家的青睐,无可讳言,系列而完整的翻译,正是他进入诺贝尔文学奖殿堂的门票。发门票的人正是西方的汉学家。
      
      东风吹向西方,文学输出,最关键在翻译。西方文学界向来注重小说与诗,近年来汉学家家们活跃于华文文坛,备受礼遇,许多大型文学会议、书展都可看见他们穿梭的身影。20世纪末,写诗的北岛几度被列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作品本身外,也与诺奖评审委员马悦然欣赏并翻译其作品有关,甚至引来某些学者的臆测:“写诗时想着西方人的想法。”这样的说法虽不公平却也点出了两个不可脱钩问题;一,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的文学奖,要竞逐自然要有好的英译。二,怎样的作品才能符合西方人想象或理解的东方。
      
      放诸西方书市,以美国来说,翻译作品仅占一成,许多一流的中文作品,英译本读者小众,只在固定的文化圈游走。倒是以英文创作中国题材的《喜福会》、《鸿》、《叶落归根》等成了畅销书,原作语文外,这些书的创作者真正是“写着时想着西方人”,中国是好题材,在西方人的眼中,家族大于自我,传统像庞大的影子罩着每个人喘不过气,锣鼓麻将声交错,暗金的色彩带着浓浓的异国情调。
      
      解读不同的文化总会误解或不够到位,即使是声称“中国是第二故乡”的赛珍珠,她够客观了,然而她于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文学价值却备受质疑,也难怪她要找一位英文好又真正懂得中国文化,而且文笔精确、流畅且优美的作者写她的第二故乡,她梦想的人选就是林语堂。
      
      林语堂说自己是“西洋人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抱持“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襟怀,自1935年起即开始英文创作,《生活的艺术》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52周,成为当代第一位踏入国际文坛的中国作家,影响所及,包括今日许多西方汉学家都是阅读他的著作才踏入汉学领域,1975年他获国际笔会推荐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作品是英文小说《京华烟云》,然而细读全文,却是一本为英美读者写的小说,从世纪初的中国政治文化说起,许多风土人情,社交习惯,他都技巧的解说,这或许不影响艺术本质,但对中文读者而言却是一眼即明。
      
      林语堂是特例,面向西方文学世界,翻译是必跨的门坎。然而数大即美,中文人口超过13亿,英语系4亿,以大搏小,上驷对下驷,不免委屈。回归文学本质,创作无国界,态度是关键。沈从文说的好:“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是用微笑来表现。”《边城》写的虽是乡下人的生存悲剧,他却以微笑、从容来表现人类心灵深处的悲哀,突显生命的庄严与静穆。尽管他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身而过,《边城》里、古渡头边,翠翠唱着:“爷爷爱我,我爱他哟”的歌声却是余音绕梁,让人想一听再听。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