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王志清:韩国印象三则
    王志清:韩国印象三则
    • 作者:王志清 更新时间:2012-10-19 03:04:45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628
    [导读]壬辰之春,应邀赴韩国学术交流,落英拾掇,以成此印象也。
     
      牙签

     

      走向飞机,正当午时,让早就迎候在那里的韩国学者用小车拉到饭店。

      非常客气的韩国学者,在韩国的特色饭店招待我们,让我们也盘腿席地而坐。

      在韩国用餐,很有新鲜感。最先引发我兴趣的,倒不是那些尽是生拌泡腌的各色小碟,而是不起眼却很扎眼的牙签。

      韩国的牙签,绿色的,看上去很像是塑料的,很精致。

      韩国人见我对牙签发生兴趣,就告诉说:这种牙签是粮食做的。蔬菜汁染成绿色。

      真是无处不有创造性的,用粮食制作“牙签”。

      用粮食做成牙签。一是环保,生态,保护资源,不用乱砍山乱伐林;二是安全,柔韧,不会有竹刺刺伤牙龈的失手;三是容易“消化”,垃圾处理不会成为难题,水泡即融。

      区区小事,微不足道,都积极地从资源、环保与生态上着想。

      真不是我特别喜欢往深处想,我从牙签上看到了一种韩国精神。

      再以宴请的“吃”为例说事吧。

      韩国人请客,碟多,素多,生的多,辣的多,样数多,价钱小的多。

      韩国人请客,以客人不吃剩为准,能省则省。

      韩国人请客,一批人就一个人陪,不是来一个外国人,自家人坐了一桌,甚至好几桌。

      吃好了饭,送我们去宾馆,韩国学者自己开车,开自己的车,开本国制造的车。在韩国,满街跑的是清一色的“现代”,极难看到“宝马”、“奔驰”之类的外国名车。

      呵,我倒吸了一口凉气!真可敬,真厉害!

      离开饭店时,我要了几根牙签,绿色的用粮食制作的牙签,留作纪念,用纸包好,收藏到包包里带走。

      我分明感到,我的包包沉重了很多。

     

      出租车

     

      在韩国打的,给我深刻的印象,也特别的好感。

      韩国出租车,既方便,又完全,费用比国内高不了多少,还非常的舒心。

      在韩国打车,看你一招手,的士司机便迎来笑脸,主动给你打开车门,给你提上行李。真让你内心充满了温馨的。

      因为,在国内打的常常有些不快的遭遇,对比鲜明了,就更容易生成一种特别感受。

      在国内打车,尤其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打的,我常常心生畏惧。主要还不是害怕司机会给你“弯弯绕”,而是怕他不载你。我在外地打车被拒载的经历真不少。远的不说,就说2011年去萧山开会吧。萧山是杭州的一个区,从杭州到萧山,约莫十七八公里。我站在杭州的雨中迎的士,足足一个小时,就是没有的士肯走。眼见天快黑了,萧山方还不知道我在哪里。于是,硬着头皮给萧山政府去了一个电话,说我受困于杭州西子湖畔,让他们派个车来接。车是来叫了,我的心情反而更不好受。我是个低调的人,不愿惊动人家,给主家添加麻烦。有时候主办方对我太好了,我反而有自惭自责的不自在,譬如,2012年4月的湖州诗会,我作为特邀嘉宾应邀到场,真有种“尸位素餐”的感觉,便在大会的发言中说到了这种心态。

      韩国归来不久,去南京开会。在南京又多了一次拒载的遭遇。乘长途车到中央门,而要到会议地点的浦口,还隔一座长江大桥。时已正午,夏日当空,挤公共汽车去江北肯定误了报到的时间,便想也奢侈一下——打的。眼见身边的士一辆辆地疾驰而去,我硬是坐上了一轮出租,以过桥拥挤的理由被拒载;复又坐上了另一辆车出租,同样被拒载。结果只有唯一选择——挤公交车,不仅饥肠辘辘,而且汗湿淋漓。

      去了趟韩国,对打车便生出了些比较的感受来。我是搞古代文学研究的,也多有文学评论,不是搞城市规划或者服务性行业研究的,也不想从民风与市民素质的深层次上来探讨其中原因,我关注韩国的的士,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在国内拒载的遭遇多了,还有就是好奇。

      好奇的是,韩国只有“的哥”,没有见有“的姐”。

      尤其好奇的是,韩国“的哥”,都在四十岁以上,没见到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原来,韩国对的士的司机有不少很“苛刻”的要求,其中两条硬性规定是:驾龄在十五年以上,没有过一次缺失诚信的记录。第一条容易,第二条难矣!没有一次诚信缺失的记录,就意味着其前半生是没有一点儿不合法守信的劣行的。那简直就是我们先进分子的标准和要求呵。

      为何韩国“的哥”文明如斯,为何韩国的士服务如斯!哦,我恍然大悟。

      的士,是一个城市的景观,也是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窗口。通过的士,不仅可见城市管理之一斑,也可见城市乃至民族的文明程度。不知道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们,是否作如此想?

     

      “斯密达”

     

      自韩国归来已经一个多月了,耳畔仍然萦绕着韩语的“斯密达”。

      “斯密达”,韩语“好”的意思,用来做为敬词的后缀。在韩国的日子,随处都能够听到“斯密达”,电视里,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只要有对话的机会,就有反反复复地高频率出现的“斯密达”。

      韩国人极重礼仪。见面与告别,都是深深的鞠躬。交谈与接洽,则是轻声细语。即便是遇到激动的事,也不会忘情而出以高声,更不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男士都彬彬施礼,女士则是燕笑喃语。

      韩国自古受中国的影响,近代才西化了的。然而,韩国在西化的过程中,没有丢弃某些从文明之邦的中国学来的古代礼仪。或者说,中国摈弃了的一些礼仪形式,却为韩国人保留了下来,譬如鞠躬、打坐之类,包括出言吐语的细节。虽然他们硬性规定地去掉了中国汉字的书写,而中国古代文明则对韩国人有其深入骨髓的浸渍。

      笔者受邀到韩国作文化交流,在韩国高校的时间最多,印象也最深。其中有一个突出的印象:韩国学校里似乎是天天过节,天天在迎接什么。

      从环境上看,校园异常整洁,也装点得非常喜庆。活跃于其中的主角是教师。女教师的打扮固然讲究,男教师也全是西装领带。还真没有看到一个男教师没有打领带的。不是因为迎接什么,也不是因为应付什么,是庄重仪表,更多的是出于礼貌。

      装着西装,打着领带,满嘴的“斯密达”,那种感觉让你也真切地成为一个文明扮演的角色,自觉不自觉地也彬彬演礼起来。处于这种情境中,更让我似乎有一种回到汉唐的感觉。于是口占一绝:

      走马观花到汉城,繁华看罢看农耕。

      若非满耳“斯密达”,似在汉唐走一程。

       到韩国走了一趟,没有学会韩语,也无心学韩语,但是,有一个韩语中的敬词却叫我怎么也忘不了的:“斯密达”。

      以上三记,非为溢美,他山之石也。是为记。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