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俗称“纸鸢”。有诗为证:“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地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其中纸鸢,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风筝。关于风筝最早记载,当首推先秦时期的《韩非子》,其文曰:“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这让我想到少年时曾上过的一篇课文《公输》,说公输盘善于制造云梯,拟欲攻宋,墨子制止,两人当场演绎攻守,最后公输盘败在墨子手下。可见墨子是工于制造的,否则怎能制出能飞的木鸢,如此说来,墨子应是第一个发明风筝的人,也该是我们风筝的祖师爷了。
公输盘就是民间所说的鲁班,是木匠的鼻祖,也是工于制造的,何以败在了墨子手下,我颇为困惑。后来读到一段文字,曰:“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总算让我又看到了鲁班的风采,公输盘就是公输盘,其高超的制造才能再次彰显,正可谓英雄不可因一日而论短长也。
木鸢、竹鸢一代代沿袭下来,至五代时,已经出现了纸鸢。据载李邺在宫中以放纸鸢为戏,并在鸢头上扎上竹笛,轻风一吹,如筝奏鸣,其清脆之音,擦过耳轮,在心头久久萦回。风筝之名,也由此诞生。唐代诗人高骈有《风筝》诗,尽得放风筝之妙,不妨一吟: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我国放风筝的习俗,经久不衰,至清尤盛。《北京竹枝词》云:“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风气之盛,景况空前,清代的北京简直可以说是一个风筝城了。可能就是在这种风气的濡染下,文学大师曹雪芹,也深深爱上了风筝。他所著《南鹞北鸢考工记》,记载了几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工艺,并绘有彩图,配有歌诀。歌曰:
比翼双飞燕,同命相依依。
雄羽映青彩,雌衣照紫晖。
相期白首约,互证丹心誓。
展眉喜兴发,顾盼神采奕。
而另一歌诀曰:
天际频传筝鼓乐,云端隐闻丝竹声。
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霄明。
风筝上装有纸鼓和弦乐,且能在空中如天女撒花,又将灯笼带进夜空,神奇壮丽,让人瞩目,由衷感叹它精湛的制造工艺和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水平。
我国风筝制作历史源远流长,但基本上定位在娱乐上。偶尔沦为宫廷斗争的手段,相传韩信曾利用放风筝测量汉皇宫的距离,准备挖地道攻入皇宫。而《述异志》载,南北朝时,梁简帝萧衍被侯景困于台城,也曾利用放风筝向外传递信息,以求外援。可叹韩信终为刘邦擒杀,梁衍也魂断台城。风筝未能助韩信一臂之力,也未能替梁简帝解危济困,风筝在阴谋面前,显得那么无助和苍白。
我国风筝制作工艺,声闻海内,饮誉世界。山东、天津等地都以善制风筝闻名,被称为风筝的故乡。如今风筝小则盈尺,大则丈余,最大的长达数百米,放飞时,如长龙在天,周围数百里可见。我国天津“风筝魏”第一代传人魏元泰所做的风筝,在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物展销会上夺得金奖,为我国手工艺赢得了世界性荣誉。受中国影响,世界各族人民也都有爱风筝的习俗。日本放风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九州、骏河、三河等地均有“风筝街”。美国有数百家出售风筝的商店,年销售量愈亿只。英国人也爱好风筝,每年有数百万只风筝在大不列颠的天空翱翔。每年我国都有大量风筝出口,销往世界市场;每年山东等地举办风筝节,世界各地风筝爱好者,云集此地,一展他们的手艺。风筝已从一种有益身心的娱乐玩具,变成创汇的手段,变成带动经济腾飞的媒介,变成一种传播友谊的信使。风筝正从一片狭小的领域飞进一个更加高远的蓝天,展示着它前所未有的辉煌前景。
至于风筝被富兰克林挂上一枚钥匙,在雷雨天放到天空,佐他完成测雷电实验;马可尼让风筝飞上蓝天,横跨大西洋,帮他完成无线电报拍发试验,那又增添了风筝另一种骄傲。
风筝是中国宫女自由的梦想,中国孩子飞翔的快乐,中国诗歌的种子,也是一代中国农村孩子的辛酸和痛楚。因此,当我儿子到了放风筝的年龄,我不惜买一只又一只风筝,和儿子一同放飞,在放飞的欢呼中,领略到一颗童心的快乐。
每当三月阳春、九月爽秋之时,风轻,云淡,日丽,天蓝。我手中细细的风筝线,宛如一条绵长的道路,牵着我走向那渺远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