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义乌召开潘爱娟的散文集《分一点阳光给别人》研讨会的时候,是2012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半。4年前的这个时候,汶川大地震开始震动,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巨大灾难,又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灾难挑战的时刻,更是举国上下爱心大涌动的时刻。在会议的过程中,警报长鸣,正是全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在距汶川几千公里外的义乌,召开一个文学研讨会,好像没有什么相关,但我个人认为,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潘爱娟这本散文集的主题词,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爱”;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感恩”。“爱”与“感恩”永远能够编织感人肺腑的温暖文字。 我们说潘爱娟的这部散文集值得研讨,是在于这是一部情真意切又朴实无华的散文集,作者不事雕琢,以我手写我心,有一份真挚,更有一份担当。在书里,“爱”贯穿于始终,前面部分直抒胸意,从自己的家庭,写到往昔的岁月,再到感恩父母,点点滴滴,沁人心脾。后面虽然是游记了,但在湖光山色之间,其实也在投射着她的爱,她爱山川湖海是有些拟人化的,也是她感恩社会的一种表达,包括《分一点阳光给别人》这一篇散文,也是一个很美好的爱的故事。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绿叶》,小说是让“最后一片绿叶”给孩子以“生”的信心,散文则是姐姐“不敢让自己死去”,“不能让天真善良的小男孩在某一天早上醒来看不见自己”;男孩“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调整镜子的角度,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姑娘的病床上”。两篇文章异曲同工,都是把人间的大爱,书写得感人至深。 潘爱娟的这部散文集《分一点阳光给别人》值得研讨,还在于这部书是一个以“感恩”为主题的行为艺术的真实写照。我始终认为,无论是“爱”“善”还是“感恩”,践行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有一个人口口声声说“爱”,说“崇高”,实际上做的是口是心非、恩将仇报的勾当,你再把自己粉饰得多么美好和伟大,在我眼里一钱不值。唯有我们言行一致,践行善行,才能达到一个精神的高度。潘爱娟写人间的真情,我觉得她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无论是爱心公社的故事,还是“恋家”的细腻动人;无论是对好友离世的喟叹,还是对汶川人“亲人别哭”的鼓励关怀,都透出了潘爱娟一颗开阔博大的爱心。我知道,有一段时间,她的家境非常不好,还欠下了许多的债务,但是她爱心救助的行动没有任何的停息,钱捐少了,就参加义工的活动,捡垃圾、教孩子写作等等,一直为善事而奔忙。从人生苦难与自强不息中成长起来的慈悲宽厚的心,给了她奋力前行的力量,使得她能够从坎坷中奋起。 潘爱娟在这部散文集里有不少是写风情的,从“佛堂老街”起笔,写家乡变迁、红糖飘香、桃花十里,写勾乘山、半月湾、里美山,然后,渐渐地放射出去,由近及远,写到江苏、河北、云南、四川、甘肃、新疆直至西藏,祖国宝岛台湾也在她的笔下得到了精彩的描绘。 她写出来的地方,我们可能都曾经寻访、游览过,但是潘爱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现和自己独到的感悟,这是因为她对自然界的种种好奇,对山山水水无比的热爱,使她对笔下的风情都有了个人化的加工,有时候,我感觉她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一种自然真情无可抑制的流露,她只不过把这种真情忠实地记录下来而已,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情愫,使我们感到这本书虽然词藻并不华丽,但却有着一种迷人的亲切;结构并不精致,但却以达观的生活态度和朴实的交流方式,让读者得到别样的享受。 于是想到,作为一位长期生活在县一级的基层作家,散文应该怎么写?我以为,散文“接地气”很重要,基层作者的优势就是在于“接地气”,如果能够把自己身边的东西写活、写透了,我相信,这些文字就会是有生命力的。散文是最为自由的一种文体,但也有其基本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在于“情”,在于意蕴的深刻性,情感的动人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大量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细节来表现,去进行具体的凸显,否则的话,散文就可能会“散掉”。我不看好那些无病呻吟或高深莫测的东西,这样不应该是散文的最佳表达方式;我也不赞成“只有纯美的文字才是纯文学”的说法,有时候,甜腻腻的文字多了,会削弱生活本身尖锐的质感。 我觉得,基层作家如果能够从你所处的历史方位,去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历史****,写出你周围的精彩故事,写出你所处环境的时代变迁,写出你和你的朋友、家人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侧面,倒真的是构成了时代丰富立体的“万花筒”,同时,为历史留下鲜活的材料。尤其是义乌,处在浙江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要地位,义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丰富实践,就是浙江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一个生动、直观的注解,也是共和国披荆斩棘、茁壮成长的一个横断面,相信会有表现义乌波澜壮阔历史的大作品出现。过一二百年之后,我希望不仅留下了财富、数据,还应该留下展现义乌人心灵生长、人性演进的鸿篇巨制。潘爱娟确实没有宏大叙事,她只是从涓涓细流着手,但至少让我知道了义乌还活跃着一个“爱心公社”,不要以为这只是基层不起眼的小玩意,恰恰是基层的鲜活东西,就会成为共和国鲜活历史的一段精彩陈述。当年编辑《星火燎原》的时候,许多排长、班长甚至战士的口述实录,就让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生动、细致、准确的叙述。 潘爱娟“接地气”的创作姿态,我觉得是非常正确的,如果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把自己身边的东西写活写透了,你就会在记录时代前进中,留下文字的印记。70年前的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文艺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文艺要为人民****,这个方向是我们永远的方向。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潘爱娟作品研讨会,也是在具体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希望潘爱娟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踏实,走得越来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