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先锋文学的理论争鸣吸引了许多批评家的目光,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切中了先锋文学的叙事革命、精神变异和文化象征中的后现代性问题;洪治纲的“先锋文学聚焦”专栏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的突围发展;何锐编选的《守望先锋》收录了韩东、朱文、残雪、麦家等新世纪以来的作品。先锋作家突破传统审美规约,探寻人类经验世界的多义性和复杂性的实践正在重塑先锋文学的新世纪面孔。
焦明甲的《新时期先锋文学本体论》以先锋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和电影文学为研究对象,在深厚扎实的哲学素养的基础上,对先锋文学的发生、内核以及本体意蕴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尝试从哲学文化的窗口再现当下先锋文学的艺术图景,是对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退场与先锋文学亮相的哲学文化研究。作者认为先锋文学研究应该超越文化思潮与艺术策略的阐释,深入剖析主宰和规定现实主义文学及先锋文学截然不同的哲学文化思维本质,把握作家在艺术实践中所体现的哲学文化思维范式的转换。
“超验之思”与“体验之思”的哲学判断是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立场。“超验之思”是一种规定性的“思”,自我精神只能在预设的文化规定中进行自我辩解,思维主体受到“超验”思维方式的牵制;“体验之思”是在对思维主体自我经验充分肯定基础上形成的,在张扬人的主体个性中观照自我,为理性找到了寄宿的现实空间。作者认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的传统农业文化思维,即依附性文化思维,与西方近代主张理性至上、具有超验特征的文化思维对接的结果。先锋文学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农业文化思维与西方理性至上思维,即超验思维的扬弃,并与西方主张人性至上、具有“体验”特征的文化思维对接的结果。
生活细节的驳杂为作家提供了探视人类精神的听诊器,高度个人化的思维模式必将成为先锋文学真正有价值的尝试。拒绝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表达,不屑于塑造具有崇高品质的英雄人物,以及通过拆解颠覆终极意义等都是“体验之思”下的具体行动策略。以诗歌为例,作者提出,以西川为代表的文化叙述诗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潜入与沉浸。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世界的触动成为西川诗歌艺术表达的动力,在每一个诗歌意象的背后,作者体悟到了理性精神的显现和本体意识的复活,正如《午夜的钢琴曲》中的诗句“一支午夜的钢琴曲复活一种精神”,诗作中的日常细节往往连结着某种特定精神的尊严感、使命感,从这个角度上看,先锋诗歌并没有走上“审美的日常生活化”道路,沦落为日常文化的点缀,而是由朦胧诗开掘的审美自治创作精神出发,演变为一种略带哀伤与忧愁的,饱含历史理性的审美撒播。
《新时期先锋文学本体论》是对中国新时期以来先锋文学的一次饱含哲学意蕴的精神发现。哲学的理性和本质性是作者精神发现的本源,而抛弃哲学性话语的玄奥和晦涩,指向日常生活的真实和质朴,也是作者梳理先锋文学历史的着眼点。以散文为例,作者选取季羡林与周国平两位有哲学素养的作家,引导读者在其中进行精神探险,眼光冷僻却焕发出巨大的思想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