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李林栋:他在民国一隅梳理美文
    李林栋:他在民国一隅梳理美文
    • 作者:李林栋 更新时间:2012-07-09 02:00:29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710

     

      “沉潜”这个词,如今在我们的生存词典里是愈来愈难找了。实际上,这个词在我们今天的文学词典里也不是那么很容易就能找到。但在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一部皇皇巨著里,读者一定能读懂“沉潜”这个词的全部含义,并对这本书的作者马力所独具的沉潜精神肃然起敬。

      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国现代风景散文史》,分上、下两册,近百万言。古耜曾精到地为之计算过,全书以1919 年至1949 的现代中国为时限,“其中进行过具体作品点评的作家,不下200 位,而列出专门章节或以较大篇幅加以分析论述的,亦近百人”;“至于全书涉及的作品数量,仅统计上中下三编所附的‘风景散文书目’,即多达618 部。而‘导论’一节,在不长的篇幅里,竟胪陈了100 多位作家的数百篇作品”。如此体量的“风景”,非“沉潜”数年甚或数十年,焉能独自完成?任何人观此书,首念及此,焉能不对马力所坚守的这种沉潜精神肃然起敬?

      刘德谦曾赞誉“马力的这份有关中国现代风景散文的研究,实在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填补空白’之作”。此言自是不虚。但甚有必要继续思忖,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无数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早已汗牛充栋,那其中的“空白”又怎能是轻易可以“填补”的?可以说,非沉潜者,不能步入此胜任之门也。

      王彬亦曾赞誉马力“是一个优秀的散文作家,而且进行理论研究,是一个难得的两栖人才”。王彬此言不由得让人想到,《中国现代风景散文史》确是一部颇有特色的“两栖”之作,它不仅具有一般史著的谨严、完整的体制,而且富有文学内涵的感性叙说。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需要一定的沉潜时间,更必需相当的沉潜功夫。而马力在此著中,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天衣无缝,了若无痕。这就好比马力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韵味悠悠地在《中国现代风景散文史》中自由飞翔。

      众评家眼里的马力“沉潜”若此,那么,马力的“自供状”是否又的确若此呢?我们不妨对他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小文《尝试有意味的历史叙说》细细考证:

      “从前我读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印象就留在心里抹不去……往后能够写成这样一部书便是那时的一点私衷。”——迄始“从前”终至“往后”,谁能不想到“那时”沉潜?

      “我是副刊编辑,几十年经手的,以写景散文为多。自己也写一些。日子一长,心思自然就落在这种文体上了。也看古代的、近现代的山水记,给我的影响不小,心有所感,就想写写这个过程,给此种文体的研究打个底。”——用“几十年”的亦编亦写亦看亦心有所感给研究“打个底”,我们不能不对马力的这种沉潜功夫深表敬意。

      “况且在我的作者里面,许多人就是从三四十年代过来的,身上流着新文学的血液,我和‘五四’的精神联系也就更紧。我如果不下笔……这样一想,心里发沉,竟至有点急。我要做这件事,虽则没有谁给我下令,我是从内心领命。”——最高的自觉,是沉潜的极致。

      “1992 年,佘树森先生要编一本写景散文的集子……我应约参与其事……有一天,我去佘先生家谈书稿……心上忽然跳出‘风景散文’四字……在我,风景散文的概念也就入了心。”——古人云:“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又谁知“风景散文”之立于今,几近20 年矣!

      “语言很重要……假定这本书在叙述上还有一些味道,文字上的着意,功有其半。”——此谓“文字上的着意”,又岂能轻而易举?非深谙语言三昧者,实不可稍许为之也。实际上,马力此著魅力独具的成功之处,尤在其成熟的“有意味的历史叙说”——这“有意味的”马氏语言,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独创性。“我喜欢让述史带点个人笔调,即节制中的扬厉。”马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且看他对何其芳的总体评价:“诗意的温情和理性的光芒,熔铸了何其芳独异的散文风景。把个人的成长辙印清晰地烙印在创作语境中,让文字建筑代表完整的人生,他由此实现了文学与生命的双重建设。”这样的“评价”是不是如韩愈所说的“惟陈言之务去”?是不是做到了姜夔在《白石诗说》中所言的“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我想是的。在《中国现代风景散文史》中,马氏语言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简约。这个特点对于一部将近百万字的巨著来说,尤其难能可贵。“我读钱基博的文学史讲义,风格简峭,唐刘知几所谓‘疏而不遗,俭而无阙’,他做到了,故能古意盈满纸上,深让我敬佩。”“敬佩”之余,马力学以致用,因有多年的沉潜功夫,自是立竿见影,如他为现代作家群像所做的鲜明梳理:徐志摩是“天地之间迸燃的精神光焰”,朱自清是“绿色踪迹萦响的自然清籁”,林徽因是“盈盈顾盼中的意象建构”,沈从文则是“湘西远空萦绕的朴野清歌”,等等。这些简约之喻无不精到、贴切,既能让读者从林立群像中有所梳别,又能令读者对每一座雕像均识见清晰,印象深刻。马力语言的此等简约功夫,不能不令人想到陆机在《文赋》中的千古名句:“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信然!在《中国现代风景散文史》中,马力的语言功夫实在是出众多多,正如它的第三个特点,那就是“杂糅”。在规范的现代汉语中,“杂糅”其实是指一种错搭的负面句式。但在马力那里,“我一向以为,中国文言让今人读来,虽难顺畅,它的精湛和典雅却是最有精神的。我不通古典,只粗读一些,也稍受熏习,下笔述遊,便在白话中掺点文言的味道进去,谓之杂糅。”——可见,在马力那里,“杂糅”的含义和常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它主要是指在白话中“杂糅”文言——这当然不是马力的首创,但却绝对是马力的别解和鲜明的语言主张。他在《越吟的古韵》中,还进一步强调:“续弹旧调,或许为方家所不屑。鲁迅记禹祠,只用去二百余字,换了通俗的话,如何写得完?”

      马力此问,充溢着沉实的底气。这不禁又让人想起“沉潜”二字来。上言《越》文来自《山水文心——与大师同遊》一书,而此书正是《中国现代风景散文史》的前世今生,并曾荣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理论类)。除此之外,马力迄今尚有《鸿影雪痕》《南北行吟》《走遍名山》《走遍名水》《什刹海的心灵游吟》等散文作品集风行于世。也许,正因为有这么多成功的作品“沉潜”于胸,马力关于“杂糅”的语言主张才能够那么底气沉实吧?

      接着看《越吟的古韵》:“此篇《辛亥游录》,枝叶全由古典的根蒂来,韵致直似唐宋人做出的那些,竟至可以从文字间看出柳子厚、苏东坡的影子,且令我对旧游的绍兴山水向往,仿佛又坐入乌篷船,在轻细的拨浆声里穿过水巷,直朝鉴湖悠悠荡去。”

      “杂糅”影影绰绰,知语更胜景语。这就是马力独特语言的最大魅力所在。这就是马克·吐温所曾说过的那句谜一样名言的最好答案:“正确的句子与几乎正确的句子之间的区别如同闪电与萤火虫之间的区别一样。”

      了解马力的朋友们都知道,沉潜于世,专心写作,是他生命的常态。在《尝试有意味的历史叙说》一文中,他也曾有所告白:“我不是专门治学的,没有大块时间,只能利用编余完成这部书稿。”是的,近些年来,身为某报副总编辑的他,也许只有在每天看大样儿到很晚并最终签字付印之后,才能骑上他那辆老旧的自行车,风雨无阻,目标始终如一,慢慢地踩向他的理想家园……

      《中国现代风景散文史》不仅是一种学术理想的终于实现,更是一种沉潜价值的证明。但愿在今后的日子里,不仅在马力的人生词典里,而且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奋斗词典里,都有“沉潜”这个词熠熠闪光。(李林栋)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