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著名散文作家王剑冰老师,很偶然,也很惊喜。过去对于王老师的印象,多是来自于报刊、来源于网络。但今天坐在对面的王老师,举手投足更象是他笔下如江南小镇周庄恬定的散文、如“八月敲门声”一样清脆的诗歌,氤氲着独特的淳朴和温厚,犹如的缕缕春风拂过,使人倍感清新。
温暖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幕墙,倾泄而下,注满了偌大的会议室,与室外内的人和物,瞬时融为一体。看到围着索要签名的人群渐次散去,我才怯怯地移到王老师身旁,低低地问道,可不可以与我合个影。
他站起身,四周环视,然后说道:“我们到这边去。”
我疑惑地跟在王老师的身后,绕过一排排的椅子,从会议室的右前方走到了左后方,王老师停住了脚,征求我的意见:“我们就在这里照吧?!”
短短的几秒钟,朋友连续为我们拍了三张照片。合影后,王老师与我握了握手,又绕过一排排的椅子,从会议室的左后方返到右前方,坐回自己的座位。
我依然在疑惑,王老师为何要“舍近求远”。
时近中午,阳光更加明艳,明艳的刺眼。对面的人,虽然伸手可及,甚至能感受到对方讲话时呼出的热度,但逆光中,他们的身体却突然“高大”了许多,给人一种压迫感,而且面庞也是黪黑的、模糊的。
我的目光再次定位在刚才与王老师合影的那个角落。站在那个角落,拍出的是顺光的照片,软软的、暖暖的阳光,是洒在人的脸上,而不是背上……
突然间,我明白了王老师为何要“舍近求远”。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生活中的王老师,一如他笔下的文字,追求完美,极致的完美。就象今天,即便是与我这样一个寂寂无名的文学爱好者合影,王老师也会真诚地对待,而不是凑合、不是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