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雷从俊:在思想中成长
    雷从俊:在思想中成长
    • 作者:雷从俊 更新时间:2011-09-28 03:07:37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60
    [导读]军旅作家王伏焱及其创作

     

      读王伏焱的作品,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小说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军营“小人物”。这么多年,王伏焱把自己的笔墨献给了火热的基层部队,用自己的才情孜孜不倦地刻画着“士兵兄弟”的群像。如果说熟悉生活、熟悉士兵是他写作的优势,那么,这种优势首先得益于他的经历。入伍30年来,他曾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部队,虽然后来到了机关,他还是眼光“向下”,真心实意地与战士交朋友。在王伏焱看来,军队是战士青春发育和生命拔节的地方,一个写作者生活在其中,一直在感受和关注着,必然会有所发现。

      正是由于具有扎实的基层生活底蕴,我们能在王伏焱的作品中处处感受到一种直逼基层部队生活的真实。评论家何志云曾撰文:“王伏焱对军旅生活的熟悉自不待言,细节背后浸漫着的,其实全是作家切身的体验,因此小说就有了韵味,有了厚度。”评论家朱向前也将其视为“当代职业军人英雄化书写”传承中重要的一脉。

      细细品读王伏焱的作品,不禁为其独到的发现和表达深深折服。在《高雪部队》中,他把一个“跑步”的动作描写得非常精到绝妙,为所有军人都熟悉的这个“共同科目”赋予了多重意义。在《士兵的天空》中,他对新兵排长的椅子和战士的凳子摆放位置的细腻描写,一下子让军营有了“棱角”,让人物有了“性格”。

      这部作品对主人公莫胜利的塑造尤见功力。以现实生活中英模人物邰忠利为原型的主人公莫胜利,给人的外在印象是“脸皮儿薄”“虚荣心强”,而骨子里却能把梦想踩在脚下,踏实前进,甚至自然而然地把自己“逼出”一场冒死救人的壮举。该作品与作者以往关注“青年军人特异之处”的写作态势大异其趣,它更注意把对军人形象的塑造放置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中考量,注重对他们散落在平实生活中那些英雄光点的采集和整理,使他们身上既有英模人物的光辉,又未见太多的“特异”之处。这种“萃取”既是艺术上的“这一个”,又增添了小说人物的普遍意义。

      毋庸讳言,当前真正关注基层官兵的作家少了,对基层部队“正面书写”的作品更越来越稀缺。对此王伏焱认为:“许多基层官兵把责任和自尊作为自己的基本操守,刻意揉搓自己、挤压自己生命水分,锻造强悍之躯、强化‘打赢’本领。这种平实生活中挥发出的生命的光华,更具有新时代英雄的特质,值得作家尤其是部队作家关注和书写。”

      这些年,王伏焱以面对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勇气来面对他所热爱的文字,时刻注意保持自己精神和作品的纯度。他立志在神圣的文学殿堂里留下当代军人的群像,不跟风、不讨巧、不打擦边球,直面表现当下基层部队的生活,抒写可亲可爱的士兵兄弟。他先后捧出了几十部中短篇小说和《高雪部队》《1277高地纪略》等作品集,其《高雪部队》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在军事文坛和读者中反响很大。王伏焱还获得了包括《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和1999年、2000年、2002年、2003年全军新作品奖及第三届辽宁文学奖在内的数十个奖项。近年,他制定了庞大的“军旅三部曲”写作计划,为了实施这一计划,他毅然排除了文字之外的许多干扰,集中精力埋头创作。

      10数年前,王伏焱在全军的一个笔会上有一次精彩的发言,其中就谈到军人形象“是独立的而不是孤立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是历史的而不是绝对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神话的”等当代军事文学颇具前瞻性的几个话题。如今,10多年过去了,他还像当初那样忠诚于军事文学的使命,关注士兵的天空。读着他的作品,再琢磨这些话,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在他的思想中成长。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似乎也可窥见他和他的同行们所守望的那片军事文学的原野。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