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李天石:读《工人》有感
    李天石:读《工人》有感
    • 作者:李天石 更新时间:2011-09-26 03:25:49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61
     

      拿到《工人》以后,一夜没睡,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除了为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所感动,还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之后的很多天里,脑子里一直浮现着书中的那些人物、场景和故事。于是又陆续买了十多本书送给朋友。我之所以如此欣赏这部小说,除了被它所感动,还因为我也和作者一样,亲身经历过三线建设那一段历史。

      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很少看到描写三线建设的作品。三线建设本身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段如火如荼的生活却真的渐渐被历史淹没了,成了鲜为人知的秘密。《工人》的作者又把它重新挖掘出来,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工人》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是一曲动人心魄的三线建设的悲壮史诗。

      小说差不多用了一半的篇幅写三线建设,一看到这里,我立刻想起十二岁那年,跟着父母亲一起从山东淄博来到甘肃陇西参加三线建设,想起贺敬之的长诗《西去列车的窗口》。当年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在课堂上背诵过这首长诗,一样住着干打垒的房子,一样带着小板凳去上学,去看露天电影,一样挎着油漆桶到工地上去捡煤核,一样唱着《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去慰问战斗在一线的叔叔阿姨,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亲母亲。那时候父母亲经常加班加点参加会战,只比我大一岁多的姐姐领着我们弟兄三个自己升火做饭,自己补裤子补袜子,学校开运动会,没有白球鞋,就用粉笔把篮球鞋涂白了充数。看到小说中一幕幕栩栩如生的画面,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年轻的一代很多人不知道三线建设是什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通常我们把沿海、边疆的省份和地区称为一线,与这些地区相连的省份和地区称为二线,三线则是指远离海边疆的内陆地区,其核心地带就在四川北部和甘肃东南部。小说中的大川应该是指甘肃定西、陇西一带,三线具体包括哪些省份和地区没有严格的界定,但是与肃南、川北相连的青海、陕西、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或这些省份的一部分地区都应该属于三线。三线建设以军工和国防工业建设为核心,也包括一些与国防有关的、需要严格保密的尖端科技企业。三线建设是我国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从两弹一星、航空航天,到常规武器和普通军用物资的生产,无不和三线建设有关。

      三线建设的决策依据是:我们仍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要时刻准备打仗,时刻防止美帝国主义、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入侵。毛泽东当年曾说过,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好觉,因此,“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就成了鼓舞三线建设工人的一句口号,在三线建设工地上到处可见。

      三线建设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参加三线建设的工人至少有几百万,他们为共和国的国防工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献出了青春,献出了子女,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不少人牺牲在那里,还有很多人终老在黄土高原上。没有他们,就没有共和国的今天。小说中的工人家属“火车头”、党委书记刘天明就是牺牲在三线建设的工地上。小说中有一段朱铁指挥抢救塌方的情节,类似的场面我曾亲眼看到过,有一次施工把半个山体挖塌了,我们厂的厂长现场指挥抢救,和小说中的朱铁几乎一模一样,他在部队上是位团长,就用打仗的方法,把抢救的人排成一个个梯队,逐个梯队上前挖土,这样才能发挥最大体能,但是那次塌方是整个山体垮了下来,把十几个人埋在了下面,没有救活一个。

      除了“让毛主席睡好觉”这样经典的口号,还有一个词叫“干打垒”,这个词对现在的人们来说也是陌生的。我们初到陇西时住的就是这种干打垒房子。干打垒不只是一种简易住房的名称,而是一种精神,三线建设就是靠这种干打垒精神完成的。那时的物质条件十分匮乏,像我家这样父母双职工的家庭很少,大部分是一个男人养活一大家子人,正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家家都有五六个孩子,而一个七级工的工资只有113块钱,(能够达七、八级工的很少)如果取中值按平均四级工计算,一个四级工的工资才六十七八块钱,这六十七八块钱通常要养活六到八口人,平均一个人的生活费不到十块钱。还有不少二级工,只有四十多块钱的工资,也要养活家属和三四个孩子。当时有一个很严重的58.2问题,即五八年以后入厂的职工除了正常转正定二级工,十三年没涨过工资,不光是他们没涨,所有的人都没有涨,不过是比他们早的有些人幸而提到了三级四级,因此还有55.2,56.2,57.2,他们年龄更大,生活更困难,有些人参加工作前就有了孩子,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家里已经七八口人了还是二级工,可以想象生活有多么艰难。但是工人们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就是这种干打垒的精神,这种当家做主的豪情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未来的美好憧憬支撑着他们,在那些荒凉得寸草不生的山沟沟里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工厂。他们得到的比起他们所贡献的可以说九牛一毛、微乎其微。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他们始终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体谅国家的困难,相信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他们相信党,相信国家。很多人相信共产主义是真的,不像今天有些人那样是假的。他们身上始终充满着一种豪迈的、十分大气的精神,就连到市场上买菜都很少斤斤计较地去和人讲价钱,讲得太苛刻了怕伤人家卖菜的,也嫌丢人。这种精神也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主体格调。小说中有一个万人誓师大会的场景描写,几千辆汽车排成方阵,各种重型机械也都摆在会场的四周,参加誓师大会的不光是工人,还有家属和孩子,他们也是三线建设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会后,千军万马开往工地,其壮观程度不亚于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笔者就曾亲眼目睹、亲自参加过这样的大会,当时作为一个小学生也是豪情满怀。可惜的是今天我们已经把工人阶级淡忘了,这种为国家为民族分忧的精神也被遗忘、被抛弃的差不多了。

      作者对三线建设的描写大气磅礴,写出了千军万马奋战高原建设国家的宏大场景,也写出了工人阶级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而这些又是通过一个个典型人物来表现的。这些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且,作者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去描写工人,写的是活生生的人,写的是在百年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人性的扭曲和变形,以及人性本应具有的光辉。与以往我们在文学作品中见到的被拔高了的工人形象完全是两回事。关于这些,读者可以自己从书中去体验,本文不再赘述。

      与三线建设有关的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词汇,一个是“五湖四海”,一个是“四海为家”。参加三线建设的队伍是从五湖四海汇集来的,他们来自北京、上海、青岛、淄博、哈尔滨、马鞍山、南昌……大部分来自大城市,但是很少听到有人抱怨生活艰苦,支撑他们的有精神方面的信念,也有物质方面的实际考虑。精神方面的有“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哪里需要的哪里去”、“我是一块砖、任党挪来任党搬”等思想和理念,抱着这种信念来的大多是初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老一代实际的考虑更多一些,主要是工资比大城市高、物价比大城市低。这两条对于日日柴米油盐的百姓来说非常重要。“四海为家”不是一个停留在纸面上的词汇,建筑工人真的是以四海为家,建一个工厂往往需要三到五年时间,他们建完一处就要搬家,有些工种和岗位不停地调来调去,今天在这里,几个月后就不知被派到哪里去了。所以总是居无定所,孩子们的教育因此大受影响,妇女们则不得不把家里家外的事情全部承担起来。小说中的母亲为六个孩子操碎了心,顾了这个顾那个,心中唯独没有自己,工人的母亲哪一个不是这样呢!小说的主题歌《四海为家走天涯》非常形象地道出了三线建设工人的生活状况,我把开头和结尾两段录在下面:

      三月里黄河冰不化,

      高原上搭起脚手架,

      干打垒安下老娘亲,

      建设三线建设我的家。

      ……

      腊月里黄河结冰茬,

      锤子、斧头肩上挎,

      上面派来了新任务,

      四海为家走天涯。

      这是当时三线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说小说的情节,单是“干打垒安下老娘亲,建设三线建设我的家”一句歌词,就足以使人潸然泪下。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对国际形势重新作出了判断,认为我们是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根据这一判断,不得不调整原有的工业布局,三线建设纷纷下马。一些工程停工了,一些企业转型搞民用产品,企业垮了,很多为三线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工人(或者他们的子女)下岗了。小说中对下岗问题只写了一章,而且远远没有反映出工人下岗以后的悲惨遭遇,实际情况要比小说中反映的严重得多。这些工人不仅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改革开放承担了沉重的代价。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三线建设并没有白搞,几百万工人的血汗没有白流,三线建设使我国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了规模,特别是为我国的国防军事工业做出重大贡献。为三线建设建起的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电网等等基础设施,也使三线地区变得更加适合于建工厂,为内地的工业繁荣也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段历史渐渐离我们远去了,那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可我们历史工作者又有人多少人去重视、去研究、去反映这一段真实的、永远不应忘却的共和国的历史呢?!我们应当感谢小说的作者,用真实、生动的笔触为我们记录下了这段历史,留下了一部带有史诗意义的作品,否则,多少年后,人们可能无从了解三线建设的真实情况,更无从了解那时人们的思想境界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