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马新朝交往多年,他是我一提起河南就首先想到的朋友。在我的感觉里,任何城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名胜古迹、层楼广厦,也不是特产美食、山川河流,而是那里的几位有情有义、无话不谈的诗人朋友。因为诗的缘故,让一个城市有了创造力的灵魂,有了情感和温度。
马新朝是农民的儿子,他有着土地一样的朴实、淳厚、宽广和亲切,也有着土地一样蕴含着勃勃生机和丰富内涵的精神繁殖力。他话语不多,是位诚挚温和、内秀的诗人,也是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如饥似渴地学习阅读、写作准备大于写作、不断进取的诗人。或许正是基于此,让一颗敏感的诗心加深了对诗人本质的理解,让一个不算年轻的诗人有了脱胎换骨的再造,成为为数不多的写得越来越好的诗人之一。
为人低调、真诚,与朋友热情、知心,是他的特征。我们时而在一些诗歌活动中相聚,他总是要单独和我坐一坐,品茶聊天。写出了重要作品他也让我成为最早的读者,听听我的修改意见和观感。他的《幻河》我曾读过两次,是初稿和修改稿。当这部作品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时,他又撰文发表于《作家通讯》,声称我对这部作品修改的帮助。诚然,我曾对这部长诗提出过总体把握及某几章需要改的意见,但都是一种读者的想法,并未对作品增加或减少一个字,作品的成功,都是他靠自身的功力创造出来的结果。但他对给他的写作能提一点意见的人会念念不忘,可见其为人的厚道,令我颇为感慨。其实,这样一部写黄河的长诗,我可以有这个意念,但既无生活,也无身临其境之感,让我写是写不出来的。
几千年来,写黄河的诗人可谓多矣,也留下一些千古名篇。但写一部数千行的长诗,且作为一种诗的写作方式所创造出的《幻河》,并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幻河”流淌在语言文字里,已是指河流本身,而成为语言创造的幻象。用苏珊·朗格的话说,“诗是一种虚幻经验”,诗不关乎事实,而关乎本质。从自然与社会因素着眼,黄河是深黄的水,给人以灌溉和舟楫之利,她孕育了一个民族,以及中国古老的文化,象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现实和命运。诚然,这也是《幻河》的诗性意义的部分内涵,可作为诗,其重要性还在于它渗透了诗人主观意识而书写出的内心经验,是一种融合之后的再造,生成一种新的形式,具有奇异性、逼似、虚幻、透明、超然独立、自我丰足,与现实河流有别的“他性”,成为象征、隐喻,即思想的荷载物,成为一种关于感觉性质的超然思考。
就语言方式而言,《幻河》是重体验、洞悟、幻象的诗章,它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不是拾取,而是探寻;不是描摹,而是塑造;用直接体验,展示事物的深层图像。一些联缀起来的词语只是诗人的材料,用以创造诗的要素。读《幻河》让人明显地感到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并让我想到艾略特的《荒原》。虽然诗之内涵不同,表现方式亦有差别,但对诗之本质的把握,却有着相像之处。正如苏珊·朗格评论《荒原》所言:“由那些巧妙错迭的印象而创造出来的虚幻经验,是一幅完备而清晰的社会暴虐的幻象,它以个人潜在的恐惧、反感、半惑半醒等全部情感为背景,将形形色色的事件纠结于一个独特生活幻象之中,宛如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借助一组颜料将其中的全部形象在虚幻的空间范围之内统一了起来。”或许,我所借用的对《荒原》的评论,用之说明《幻河》之虚幻经验的创造也是恰切的。
《幻河》之后,新朝不再写长诗,只致力于短诗的写作。不久,他出版了诗集《低处的光》,翻读之际,为他诗之新的探求而欣喜。
这是诗人近几年的作品,其中的一些在报刊发表时我已读过,将其收集到一起再读,对人与诗的认知似更为完整,能看得出其心灵的轨迹与近期写作的风貌。诗集名曰《低处的光》,概括的是其处于低处的写作立场,即不凸兀高拔,也没有高腔大嗓,而是一种低声部的诉说与歌唱。那是“村庄的位置”、“尘埃”、“回家途中”、“草怜虫”一样的俗世生存状态、日常生活以及卑微生命的经历与审视。处于低处而有光芒,那是浮升于火焰之上的烧穿夜幕之光,是形而上的追寻,明亮且有热力。不是低下处的沉沦,而是低下的高尚。其实,“低下”是中国美学的特征之一,所谓“虚怀若谷”,海由于低下而能纳百川。诗人处于低处,便接上了地气,看得清事物的细微变化,有了根性,更接近于本源性的写作。
整部诗作质量是均衡的,是成熟诗人“得寸进尺”下的作品,其中一些可称道的佳作,皆有独到感受,有常人眼中看不到的意味,很有深度。诗人所写出的,是给人以启迪、对事物深入透彻理解的诗行。这是对自身生命、心灵的探寻,似乎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蹊径的开拓,颇为珍贵。自然,诗虽质量大体整齐,但也并非字字珠玑,篇篇都是佳妙之作。一个诗人,一年中能写出几首好诗已殊为不易,读者对诗人也不必苛求。
正如诗人“代后记”《一所房子》一诗所言,“在我摸到词语的时候/失去的更多”,“我在暗中摸索着/不断地擦去语言内部的灰尘/用它照着高处的神祇/照亮灰暗的人群和我卑微的肉身”,这是一位真正对语言有所敬畏、处于创造状态的诗人的自白,是有难度写作的真切状态,故他会高举着火把,让其在四季的流水上“不断地塌陷,不断地建立”。因为诗人告诉我们的,不是他试图说什么,或想使我们从诗中感觉什么,而是他创造了什么,他是如何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