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书虫”,家里书报刊已挤满四个书柜,买书读书如女人照镜子成癖。多年来,已形成了一种习惯:买书喜欢买选集,订刊喜欢订选刊。为何如此?向蜜蜂学习,博采众长啊!然而时间久了,发现选本的一些通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是名家重复,缺乏活力。我爱读散文,尤喜名作,各种选本有三十多本,然而选文大同小异,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家,现代成定论,当代亦如此。名作是时间、大众认可的,难道仅此就没有新发现吗?都是老面孔,重复浪费不说,对“研究创新”“新人培养”等工作不利吧?报刊情况也差不多,不信您留意一下。
二是已故居多,新人面熟。选死者作品,一是大家公认,二也图省事省钱吧?新人多,加之怕争议,实在不好选,对吧?编选本若为当代,应突出个“新”字,名人要“严”,突出代表性,而对新人,应宽容些,为他们的明天铺路。
三是大河奔腾,细流难留。编选刊,眼光总是盯着中央国家级大报刊,好像天下美文都在那儿。如何编?我认为应发挥读者、集体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嘛!这方面,《读者》杂志可谓是典范,选文新且广,作者优且多,订数也多且久。眼光放宽广些,编者是累点,但给读者奉献精神大餐值啊!
四是追时赶路,严谨不够。为了快,为了钱,出版速度惊人。才开春,去年的各种选本就出现了。因为快,质量就要打问号。如我手里的某年《散文排行榜》,选文只到九月,好像后三个月没有美文似的;有的标题有“外一篇”,实则只一篇,我怀疑是编者“复制”失误;十多个错别字不堪入目,实在是没认真校对。读者是上帝,编者理应为自己、为他人负责。
五是明星效应,弄巧成拙。选本里,有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加盟,增添了生气,但有的名不副实,恐怕是弄巧成拙了。有网友嘲笑著名演员刘晓庆入中国作协,是否有点道理呢?我手里有篇获大奖的散文作品,作者是位红得发紫的小演员,我左读右看,也不知其文高明在哪里,大概跟我教的高中学生作文相当吧。人不可能十全十美,隔行如隔山,选家当注意。
以上五种毛病,我痛之久矣!还望各位尊敬的选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