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武当山
“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那是他们的宣传口号,颇有一些吸引人。
资料介绍,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决定“南修武当,北修紫禁城”。修武当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为供奉的真武大帝重新塑像。大帝是神仙哟,负责塑像的工匠自然没有看过,作品三番五次的被皇帝否定,自然也就难逃厄运。最后一个工匠接受皇帝召见的时侯,获准抬头观看圣容,于是福至心灵,懂得这大帝的形象必要和成祖相仿。如此看来,这武当敬奉的真武实在有着很多的明朝和成祖的影子。最先感受到明朝的印象是在宾馆的椅子上,就是哪种普通的椅子,靠背的横梁却被挖出官帽的形状,两边的竖梁却又中间扁宽,两头圆滑,壮实如同鲫鱼,这就是典型的明朝的痕迹。
武当不愧为道家圣地,每一处建筑无不浸透着道家的思想。从太子坡依山就势的九曲黄河的巷道、五云楼匠心别具的一柱十二梁,到完全依附山势建成的金顶紫禁城和九蹬神道,无不将人造建筑对环境的改变降到最低点。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达到及至的建筑是紫霄殿,整座建筑从前面看去仿佛就是一幢楼,登堂入室才知道前后三进殿堂,房屋多达数十间。这就很符合传统的“明坟山暗屋场”的风水要求。同行一位老者霎有其事的指着寺庙前的山势介绍起来:左边青龙出头,右边白虎抱脚,前有朝案,后有靠山,得尽山水灵气哦。武当的建筑大多采用本地出产的一种暗绿色的岩石,这种材质天然带着几乎珠光宝气,显出浓烈的沧桑和厚重感觉。住持的道长却又在每一个石柱头系上一根深红的旅游飘带,使整个场所的气氛避免过于沉重,不带给游客太多的压抑。
来武当山的游客是受到了太多的照顾了,不但沿着原来登山的神道发行旅游大巴,游客从每一个景点出来,随时可以乘到车,还特别为快速登山开辟出一条四级的索道,为了索道又特别修建一条数十公里的西线公路,游客几乎不用出一点汗水就能够登上金顶。这或许适合来去匆匆的游客的口味,却和武当的精神相去甚远了。即便单单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失去那个颇为艰难的循序渐进的攀登过程,不经过南天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的磨练,这一蹴而就的金顶再险再高也只是相当于攀登电讯的铁塔了。
旅游的开发如果过分宠着游客,就要失掉自己的特色,相信没有那个游客能够乘着飞机在华山上空盘旋一周而体会出华山是如何的险峻,更何况道家思想就体现在武当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之上,停留在景区的每一个平常的细节之中等着芸芸众生去领悟。在接下来的游览中,我又发现这武当各处殿堂之上,悬挂的题匾大多来自台湾,这或许只是一种巧合,却进一步加深了这次游武当体会到的哪种可惜的感觉。其实单单从隶属于道教协会的紫宵殿和金顶单独卖门票,就能够知道武当山的开发更多的是为着旅游的目的,至于问道武当,哪真的只是一种宣传了。
武当的山下,是刀剑的海洋,接近一公里的登山公路两旁都是各种卖刀剑的大型店铺,有一家居然打出卖屠龙刀、倚天剑的字幕。只是不知道用他的屠龙刀将他的倚天剑挫开之后,还是否有一个惊天的秘密发生。
从南岩到金顶
南岩是武当一处不可不去的景点,整个建筑群就掩藏在岩石的凹处。悬空的一面刚好朝向大顶,如是有了龙头大香。导游介绍,这龙头大香是如何的神奇,又是如何的吸引碌碌众生舍生取义,以致早在清朝就被某个皇帝彻底封禁了。我刻意去看看,不到三米的长度,三十厘米的宽度,其实根本算不上如何的险峻。我们老家建造房屋的时侯,构筑墙体的主要材料是黄土,而且是不使用脚手架的,宽度也不过这个样子。不但需要工人将一担担的粘土从墙体上担上去,还需要在墙头用木杵捣结实,最后由一个有经验的似乎甩动用一米多长的木板纠正整个墙体的位置。一板扇下去,整个墙体都要跟着晃动。负责指挥的砌匠师傅讲,这大板甩过去,墙要是不动,那是注定要垮塌掉的。这样没有任何钢筋水泥的粘土墙需要筑到一丈八九的样子,以我的那些父老来烧这龙头大香,实在是不需费多少气力,也毫无惊险可言了。
紫宵殿是当年真武大帝“辟谷”修炼的所在,我总怀疑人怎么能够完全摆脱对食物的依赖。最近看到网上流传辽宁大悲寺道士苦修的情形,其实就是日中一食,每天只吃一顿中午饭而已,籍此减少欲望和杂念的萌生。仔细去寻找真武的资料,也就发现他的所谓“辟谷”并不是完全绝食,也是需要食用松萝、黄精等药材来“接引”的,只是将身体对食物的依赖程度降到极低罢了。饿着,也就头昏眼花,也就飘飘欲仙了。道士们的修炼是执着的,据说修炼成功了就能长生不死,陈传据说就活到八百岁。但是,一个人如果不能有所作为,不能在经过的时光留下一点痕迹,那末生命再长又有什么意义呢?从这点上来看,我倒是赞成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在武当山题写“整军经武”时侯的态度,即便是游玩吧,还是需要想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这才算是一个积极的有意义的人。一个人一辈子倘若能够做成一两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就足够了,又何必在乎生命的长短呢。
襄阳
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大抵都熟悉铁打的襄阳城,这次我们便去拜访这座传奇的城市。
气势非凡的护城河、完整的城墙、铺着石板的门洞和城内纵横的十字街道布局,这是最初的印象。进城之后才发现现在在城内办公的单位也是仿古的门楼,整块木头雕刻的对联,很值得外来的游客摄影留念。由此可见襄阳人对于古城保护的精心。襄阳是从中原的河南进入两湖地区的必经之路,当年刘备被曹操追赶,一败再败就在这条线上。几乎走投无路的刘备也就在这里遇到躬耕南亩的诸葛亮,我们就赶紧去看看他的草庐。
南阳诸葛庐也是一个四A级风景区,也安排有电瓶车运送游客。这个景点其实称不上如何的大气,也就是一条百十米宽,三五百米长的小山沟,两边微微凸起的山岚需要借助茂密的树林才有一种藏龙卧虎的意思。作为景点修复的有诸葛的纪念庙宇和刘备三顾的草庐,《梁父呤》是听不到了,旅游文化部门考证出来躬耕的一亩二分地却已经种上鲜花,中间簇拥这一座竹木的亭子。躬耕的田角按照记载寻出一座小石桥来,也就是刘备兄弟等候童子通报的所在。我们来的时侯,已经不需要等候通报了,甚至都不需要导游。七八处建筑大抵也就能够将蜀汉经历的重大事件陈列一遍。对于这位代表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的偶像,自然有着许多被刻成对联的赞誉,但这些对联大抵远在成都的某处纪念地也还有着更为正统的一副。既然对联有些熟悉,便去研究供奉的神像,很快就发现这是在旅游中很少遇到的一座不禁止游客随便照相的庙宇。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便显得亲切起来,不只是一尊用威严来震慑信徒的神像,而是一个有点和蔼可亲的熟人了。
在这里还有一点可以应证诸葛亮亲民的一面,哪就是陈列在诸葛庙前左右回廊的文臣武将。这批协助刘备统治四川的有功之臣,大多数也就出身在襄阳一带,可见当年肇构建进军成都队伍的时侯,诸葛亮还是很有一点家乡观念的。
既然把诸葛亮当作一个伸手可及的熟人,就不妨论证一回他的得失。我倒是以为,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三顾茅庐之于诸葛亮并不见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以诸葛亮的才能,他不会看不出曹操的才能远在孙、刘之上。假如当年三顾茅庐的是曹操,或者根本没有三顾之说,而是诸葛亮主动去选择主人,无论依靠曹操的雄才大略,还是凭借第二代曹丕的才智,或许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了三国时期的数十年割据鼎立。如此看来,刘备的三顾茅庐不是诸葛亮故意扮俏,或许也有几分不情愿罢。又甚至诸葛亮实在不给刘备面子,以那个年代,以刘备的“雄才”张飞的“手段”,诸葛氏未必没有灭族的危险。这样看来,诸葛亮实在只是一个十足的知识份子,他摆脱不了刘备的情份,甚至后来要因为这份所谓的知遇之恩,逆天命“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此看来,这样一处有着温和的山岗,有着小桥流水的山沟,但是完全符合知识份子“醉卧斜阳”的理想所在了。
很多时候,我觉得,这个风景区最为值得一看的倒是李呐为黄月英的题匾:智慧娴淑。无论是立意还是书法,都算得上是很不错的一块题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