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永光:苦灶行与煮海歌
- 作者:解永光 更新时间:2011-08-26 05:45:13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99次
胶州诗人高凤翰(字西园,号南阜山人)家乡近海,他一生跟海亲近,跟山亲近,有许多涉及山海的诗。青岛周边崂山的山水,胶南的山水,都是诗人游访作诗的地方,有的诗题里还标有一些崂山景名,如二水、三水、鹰阿涧、白云洞等。
诗人生活在海边,同情关注煮海取盐人的艰难困苦生活,有诗反映。煮海取盐的诗,宋代柳永有篇直接就叫《煮海歌》,钱钟书《宋诗选注》说柳永“是词的大作家,只留下来两三首诗,散在宋人笔记和地方志书里”。从这两三首诗里选了柳永《煮海歌》,因为此诗“把盐民的痛苦具体写出来”了。高凤翰的一首《苦灶行》,是他眼见“灶户”为煮海取盐所苦而写,选取一家灶户的日常生活和经济苦难,以歌行诉苦出来,受到后代诗人的肯定。
“下里歌谁和,高山志独深。若将东海水,一为涤烦襟?”高凤翰诗集编定者宋弼《订选南阜老人诗卷毕有感题句》,说高凤翰那些抒写咏唱民生疾苦的诗作(接近下里巴人),而高凤翰关注这些是“高山志独深”。请谁拿了东海水来,一下子涤荡了烦闷淤积的胸襟?——高凤翰自己乐于咏海景写边海人生,大约写诗真有此乐蕴含?高凤翰注意民生疾苦的诗,少不了《苦灶行》。《苦灶行》苦的是边海民的苦难命运,当属于“下里歌”类内容。
文学史上读到中国古诗人的海洋诗歌,早的是曹氏父子之作。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
曹植有“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泰山梁甫行》)等诗句。
父诗咏沧海,子诗里也注意到海边人——“剧哉”句说:甚矣劳作繁难深重之边海民呵,他们风餐露宿在草野之间。
古诗人主要在陆地上建功立业——主要以陆地生活为参照,边海民的繁难劳作,边海民要经历的艰险风波,进入他们的诗作,成为民生苦难的新的视觉图像,那些新的语词语句足以表达其眼光独特的见闻感叹。
柳永的《煮海歌》,钱钟书选注里说:这首诗见于元代冯福京等人编的《昌国州图志》卷六,昌国就是现在的浙江省定海县,柳永做过那里晓峰盐场的监督官。······钱钟书评说:柳永这一首《煮海歌》和王冕的《伤亭户》可以算宋元两代里写盐民生活最痛切的两首诗。
柳永《煮海歌》7言32句,诗说——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就是熬盐的器具)煮就汝输征(输征就是纳税)。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塯成滷。······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征收赋税,完粮交课;课税)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钱注:“母子”是比喻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柳永做过晓峰盐场的监督官,对盐民痛苦应多有感触和想法。
钱钟书在诗注里提示了一种官民关系如何处理的重要问题。
高凤翰的《苦灶行》一首,7言33句。诗有小序曰:余家近海门,籍列灶户,荒村穷黎,业盐为多。睹徒役之作苦,悼里胥之催诃,惄焉伤心,作诗以造司鹾政者。——诗题苦灶行,灶,灶户,亦称亭户。中国古代盐户的一种,王冕伤盐户诗题写作《伤亭户》。灶,特指煮盐的锅炉,因即以为盐场的代称。诗前小序的措辞,如述自家事实,增强了诗的纪实感。以造司政——想致诗司政者反映盐民痛苦,诗亦很痛切。诗说:南风一夜卷海水,海上晨趋走妇子。荷锸持帚群相招,笑指池中雪花起。卤淹赤脚红鳞斑,灶下蓬头炊湿烟。饥肠霍霍日向午,尚待城中换米钱。(海边卤水作业的苦辛由灶户形象看出来)······就中老妇尤堪伤,长号向我泪满眶。白头半世作亭户,今年不幸阿公亡。······只今孤苦一身支,为民为灶互参差。(诗人自注:灶役甚苦,自徭役混更应民差,益不支矣)不惜垂老死徭役,可怜一兔两三皮。······我闻此语首频搔,······老妇老妇且莫号,巡盐御史按部来,飞章入告救尔曹。(——呼应“作诗以造司鹾政者”)
诗结尾也把救助盐民的希望放在皇朝政府和官员身上,和柳永的想法接近。在以诗反映盐民生产生活苦难方面,《苦灶行》应该能和《煮海歌》并列在一起。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