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公平的过程,是基于每个评委的责任感和学术水准的评选。我们在裁判作品,社会在裁判我们。”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16日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相关负责人也在发布会上回应了近期社会对于评奖工作的质疑。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从启动评选开始,就招致了很多质疑和非议。客观而言,有质疑和非议其实是好事,这说明有人在关注它的评选,如果网友和公众既不关心也不关注,完全把其当成是空气一样,那才是茅盾文学奖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学的悲哀。
但是具体到网友和公众的质疑,笔者这次却想为茅盾文学奖的主办方和评委说句话,也想为那些作品入围的作家说句话。公众对评选的质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觉得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家中各级作协主席、副主席太多,鲜有“草根作者”;二是网络文学入围作品太少,特别是到了后面,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作品了。
首先看第一点质疑。以笔者的看法,“官员作家”的作品入围,本就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问题。我们在批评之前应该看到,这些现在身为作协主席、副主席的作家,他们当初也是靠作品说话、靠文学成就“上位”的,也就是说,他们在成为作协官员之前,首先是有实力、有水平的作家,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当了官,就全面否定他们的作品,当作协官员和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并非是绝对的水火不容。
进而言之,无论是质疑还是批评,都应该拿出证据,可是对于这些质疑和批评茅盾文学奖的人而言,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读过这些“官员作家”的入围作品呢?如果连读都没有读过,就仅仅因为他身为作协官员的身份而妄下结论,妄加批评,是否有失客观,有违公正?
再说网络文学的问题。网络文学中有精品,这个我们不否认,而且,有些网络文学作品,一部作品所拥有的读者,就赶得上传统文学作品十部甚至是更多的作品所拥有的读者,但是这就一定意味着它们可以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或者是其他什么文学奖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一个文学奖都有自己的评选标准,所拥有的读者量和传播率,只是标准之一。而且客观而论,目前的网络文学作品,优势在于故事性强、情节吸引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文学性和艺术性不够,有些作品动辄五六百万字、上千万字,其中的“水分”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茅盾文学奖,看待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为了质疑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