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海蜇蜇人
2011年游泳季,8月11日,周四,天气阴间多云。
上午一浴游泳。退潮,水浅。先游了一个小时——觉得在水里时间长了不好,右腿肌肉筋骨疲劳。今天7:35下水,洗了一个半小时。看午间天气预报,说一浴,波高0·8米,水温24·5度,金沙滩浴场水温25·3度,三浴、六浴、石老人也都24度以上。潮水情况跟昨天相似,人在大片的浅水里游习——学习、练习、复习、熟悉自己学来的游泳动作——潮一落,浅水区成一片游泳池了。10号或9号,水温是23度,——现在是南方的温海水流转过来了。——或者应该说,伏天的太阳把咱们黄海海水晒热了。海水晒热了,人适宜游泳了,海蜇等低等生物也适宜活动了。下午看到今天的《青岛晚报》,第一版就有提醒——下海当心浴场海蜇——胶州湾今年赶上水母出没大年,海洋所专家捞到1·5米长大沙蜇 各大浴场一天蜇伤十几人,崂山区今年不再放流海蜇。
转到第三版 海蜇消息放在“青岛新闻”焦点里——胶州湾今年赶上水母出没大年 海洋所专家捞到1·5米大沙蜇——近期岛城各大浴场海蜇频频伤及泳客 专家提醒下海游泳需特别防范——中科院海洋所张光涛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近海典型的三种水母: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均在青岛近海大量出现。至2011年7月中下旬,沙海蜇伞径已达到1·2米,每个水母重达100公斤以上。 那么多信息提醒海蜇蜇人,今上午自己左臂也被海蜇蜇伤。小时候暑假跟着大孩子下海洗海澡,中学时和同学洗海澡,“谁被海蜇蜇了”印象较少——那时海蜇少吗?也许那时洗海澡次数少。近几年回到青岛海里游泳,海蜇也见过一些,——青黄轮渡船上就能看见胶州湾海水里的大小水母,巴掌大小的海蜇游泳季常见。一浴前年,就有人在海边(潮线)展示过一个伞径一米多的海蜇。展示者意在泳者大伙分了带回家吃去——青岛市民跟海蜇的这种旧有的关系主要是——人吃海蜇。但是那个大海蜇也在暗示人:海蜇蜇起人来——就等于是对人的肌肤的吸食(吃)。今天上午游泳时,快到东2区西边浮标绳时,我让开从南面游过来的泳者时,觉得左胳膊被细绳细草类东西给扫了一下,看看没有什么。但印象感觉确实是有东西给扫了一下,或者是给敷了一下。
泳者分析是海蜇的须给咬了。并告诉了偏方——个人小便敷擦可治。因不见海蜇敷在那里,也就没往心里去,想:它在左胳膊蜇后就走了。没有去浴场卫生室看大夫,说情况,求涂药等。谁知傍晚反应起来——左胳膊关节上下起了一片红色痒斑。胳膊硬硬的,似是有炎症。洗浴也如常——其实不能如常处理,晚报里介绍防治时说到——被蜇伤的伤口不能用淡水或手擦拭,那样会加剧毒素的扩散。
第二天,8月12日,照常去一浴游泳。回到受伤那个环境中去。那个环境也许对伤的康复有某种好处。这样想也许太简单。下海一小时半以后,上岸冲水——走近医务室时,进去咨询大夫,大夫一见胳膊发红,就说:你这是昨天蜇的。给了几个药棉球,擦了两个,想起要冲水,且待冲水之后再用。冲水如常。出来后用药棉球擦抹了左胳膊。补记报纸材料——被海蜇蜇伤之后,首先用衣服、毛巾将皮肤上残存海蜇组织擦去,然后用碱性溶液,如明矾饱和溶液或苏打水等冲洗或涂抹患处即可。——大夫给的这几个药棉球应该是含这类溶液的。虽然晚用了一天,但药效还是发挥了作用,左胳膊小臂发涨减轻,痒斑小了许多。
第三天,8月13日,上午游泳。休息时有一泳者路过,问完蜇伤事儿,又问:外地的?回说:本市的。问者不解:本地的怎么还蜇成这样?这位的乡情感人又让人不好意思。本文里被蜇伤的就是作者本人。就在一浴。晚报资料还说到一浴:海蜇较往年大增 早上满潮时最集中。我们今天上午又看见一只沙蜇——比巴掌大,有高压锅盖大小,有紫色的软的组织或器官等,我们注意躲开它了,并且告诉一位过来的泳者:那面有块海蜇,别靠近。这位泳者年纪较大了,还靠近去看了看。
附记:8月16日,已经被蜇第六天,炎症有消退,痒感没断根——提醒泳者或下海者,要防止被沙蜇蜇伤。
被采访——被青年摄像者采访
要写被采访了,记不起是被蜇伤的前一天或同一天了。总之,是上午上岸休息时——那天上午8点多,天阴着或多云天。沙滩上人不多。在海里停下时,我们看见有人在用摄像机摄像,摄像机对着海里海边泳者游客。已经忙活了一阵子。当时想:三个青年人,学生、记者或者摄像爱好者?——有与海相关与游泳相关的课业作业任务,来海边拍上一阵子。或者仅仅是有了新机器,试试机器,试试身手。
我们上沙滩休息时,找了块有干沙的地方坐下。每天下水三次,中间休息两次——每次约10分钟,和课间休息时间差不多。我们看着海里泳者和海边亲水者——叫他们亲水者是应该的、恰当的,他们不是一般游客——海边走走步就离开了;他们要下海跟海水亲近一阵儿,他们还不是泳者——还不会游泳或还没学会游泳;但是他们脱了鞋,堆在沙滩,挽起裤腿,走或跑进海水。在大海面前,他们选择最佳角度最佳背景,展露自己最佳身姿最佳形象,留影纪念。看着他们,也许有时就是看着人间的“幸福”一词了。
拍照者自由而放松——摄影的年轻人该也是同样心情。这样想时,摄像人之一——那个一身素白衣裤的女青年走近过来了。女青年介绍说他们是日本的摄像人,到青岛浴场来采访。女青年没有自我介绍,但桂华估计她是个中国翻译,否则中国话不会说得那么好——另两个男青年移近过来,摄像镜头对向我们——中国青岛一浴的游泳者了。女青年问——她用很熟练的汉语,——“您戴这个帽子有什么用?防晒吗?”桂华回答说:“就是防晒吧,游泳的好多都戴着——你看看海里那些人,会游的,不会游的,都戴着——和泳衣配套——对游泳有帮助吧。”女青年听了,转过身对留着长发的那个青年说了说——这时另一个青年把摄像镜头对着桂华的游泳帽——游泳面罩——摄了又摄。这样摄像是要有特写镜头的——是为了商业仿制用?而日本人没有用游泳帽或游泳面罩的习惯?——我脑子里起了这样两个问号。
主持者和女青年说了几句,女青年过来问:你们是夫妻吗?桂华实话实说:是夫妻,我们结婚已经35年了。我插话回答说:是夫妻关系。——我们的孩子都三十多岁了。说完,我想到了另一种回答话语:我们的孩子比你们年龄还大些,或者说跟你们差不多——但是这样说是拿人家跟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也许不大合适。
10分钟过了,我们该下海了。青年摄像人也走向西面,那面人多些。游泳季里的一次“被采访”结束。
2011·6·15 三 晴
上午到市美术馆看美展,标牌:宁静而致远 蒋奇谷水墨作品展 2011·6·15—6·20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青岛市美术馆 青岛市收藏与鉴赏研究会 ——我们9:30就到了,画展10点才开幕。转一转,后面王献唐研究会门前楹联是:欲修天爵修人爵 不爱今钱爱古钱——大殿前园里左右两棵枇杷,都结了不少果了——玻璃球大小,桂华说东面这棵结的果甜——这是相对于西面那棵说的,听女管理员说的。
来了不少画家,还有市美协、艺术学院、研究会领导。蒋奇谷教授讲了话。他是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他的水墨作品“极富视觉张力”。在美国20多年,探索中西文化交流,笔墨情趣,不光格调高,赏心悦目。蒋奇谷讲话,30多年前来过青岛······从事绘画多年最后还选了水墨画为自己的主要投入。他感谢了一系列人,感谢了观众——“你们使他有了回家的感觉”。观画者大部分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少说200人。谭国信教授也讲了话——就是有油画作品还在罗马厅二楼存展的油画家。
作品展的前言是他写的,他很喜宋瓷器,包括民窑作品。扬弃了唐的富丽,“进入简单和宁静”······“其核心就是凝练”。这位教授还愿意发表谈话,跟观众交流——桂华去听到了,而且为拍了照。当然在画展上同观众一起欣赏研究画作是我们向往的状态,而不是像转市场一样:溜一圈儿算了。现在学艺术的青年很多,但愿意静听画家声音画家创作意见的却不多。桂华说到听见的意见是:你们画了自己喜欢热爱就行了,不用去管别人评价,别人心态。——这些作品借用到瓷花瓶的型,就用花瓶的曲线,衬以窗帘,或不衬,就大片空白或“色白”,抒写胸臆。有三枚小篆章,多印在底角,有时印在花瓶上口的三两朵花间。也不题款,只在下角用曲笔(草笔?简取的)留下“奇谷”——西洋画家要突出作品本身,签名淡化,中国传统的题款则是画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岂可草草?总之今天观画甚美,引起人的脑思路的活动甚多。——我由此想到:言师仲该回青岛办一次个展了,也包括可以捐赠画作留在美术馆——长久地留存。——水墨作品展的展品,装裱很一致很简括——也在进入简单和宁静,有的画幅也借传统的装裱部分功力,使作品成立起来。尚有篆章中字,待查认落实。
补记:水墨画展现“极限主义”——蒋奇谷先后就读于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和芝加哥艺术学院绘画系,1990年获硕士学位后留美任教。此次展出的近期水墨作品,以一种意识流的意象和符号形式浮现于画面,既运用了西方现代艺术“极限主义”创作方法,又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意韵,耐人寻味。——补记文字录自《青岛晚报》2011/6/14第2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