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周萍:心灵回归的期盼
    周萍:心灵回归的期盼
    • 作者:周萍 更新时间:2011-08-15 02:12:38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49
    [导读]散文集《打造桃花源》中的陈若曦,以她女性独特的敏锐与细腻,捕捉台湾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给读者以拂动心灵的陈述。她关注国家兴亡,关心妇女命运,更关照自我的修炼和完善。

     

      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会见陈若曦时,称赞她回归祖国的正义行动,肯定了她反映“文革”小说的现实力度,并邀请她今后能常回大陆看看。这位从台湾到美国,再从美国到中国大陆,又从中国大陆到香港再到美国,最终从美国又回到台湾的陈若曦,对于自己辗转流年的命运不无感慨,她说:“寻寻觅觅了一个甲子,绕了大半个地球,终于‘九九归一’,回到了原始点。此时方悟世上没有现成的桃花源,自己的桃花源只有靠自己打造,而它的原型就是自己的家乡。”台湾是陈若曦出生的地方,血缘、地亲孕育了她的生命,正是心中无法割舍的“武陵”情结,铸就了她的散文集《打造桃花源》。

      早在1966年,陈若曦为了她的“武陵”情结,毅然从美国学成回国,却正赶上国内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她的小说《尹县长》、《耿尔在北京》、《晶晶的生日》、《老人》、《春迟》等,把“文革”那样一个非常态的社会,甚至是民族的灾难诠释得深刻独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敢于讲真话,倾诉自己苦闷压抑的缕缕心曲,足以表现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正直与觉醒,一个海外留学回国者的清醒观察与艺术成熟。特别是作品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反响和承载着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对人物历史悲剧命运的关注和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深度,都无疑抒写出一个爱国作者高尚无私的正义勇气与家国情缘。 

      上世纪末,陈若曦又一次为了她的“武陵”情结,再度从美国回到了台湾,发表文章谴责 “台独”分子打着“本土化”的口号,兴起所谓台湾文字和台湾写作,她直抵要害地指出:所谓什么“台湾写作两难抉择”实际上是作家文学生命“自杀”的抉择。陈若曦是个完美主义者,生活中的一切邪恶、阴霾总逃不出她的眼睛。扎实厚重的传统文化意识给予她责任感和勇气,使她勇于批判反思。同时,陈若曦善良、开朗、敏锐,也经常在发现美好与读者分享。比如面对日本不提道歉,还在教科书上把侵略中国写成“进入中国”,她以《不能原谅,不能忘记》一文谴责和告诫后人:“要年年纪念‘七七’抗战,直到日本政府赔礼道歉为止。”她在菲律宾做义工时,看到医生抢救病人顾不上吃饭、睡觉,感慨道:“要是重念大学,我会转行学医去”,因为她发现正是有了这些医生,“不但治好了病人,也改善了华人的形象,真是功德无量。” 陈若曦就是这样善于观察思考且有爱心,有远见,和她交流让人长见识,开眼界,浑身充满力量。

      这就是散文集《打造桃花源》中的陈若曦,以她女性独特的敏锐与细腻,捕捉台湾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给读者以拂动心灵的陈述。她关注国家兴亡,关心妇女命运,更关照自我的修炼和完善。陈若曦苦苦追寻“桃花源”一个甲子,她始终没有气馁,她相信中国的桃花源一定会在两岸统一中成为现实。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