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的读书生活
史飞翔
俞平伯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红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十足的爱书人。俞平伯生于典型的书香世家,家世甚旧。其曾祖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因此俞平伯自幼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俞平伯开始读书是在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的正月初八,虚岁刚5岁。俞平伯读的第一本书是《大学》。等到他7岁时,读过的线装书,摞起来比他的人还要高。
1911年,俞平伯13岁,他开始读《红楼梦》。这是读闲书、读小说,而且还不能完全读懂,他也不太感兴趣。后来在一篇文章中他还说,“而且不觉得十分好”。这完全是真实的,他说: “那时我心目中的好书,是《西游记》、《三国演义》、《荡寇志》之类,《红楼梦》是算不得什么的。”13岁的男孩不懂《红楼梦》,不爱《红楼梦》,那完全是合乎常情的。就在这年冬,俞家又搬回了苏州。俞平伯在家读书,直到1915年春,才入苏州平江中学读书,但也只读了半年。
俞平伯的阅读范围很广,古今中外无所不读。仅随笔记下的就有《读通鉴》、《读书之案》、“The German”、“Tribune Hamburg”等。俞平伯青年时代曾两次留洋,因此有很强的英文阅读能力。《政治经济学》、《莎士比亚集》等内容艰深的英文原版书籍他照样读的是津津有味。在英文版小说中,他尤喜读侦探小说,对福尔摩斯甚感兴趣。
俞平伯一生爱书,在长达80余年的治学生涯中,他几乎是每日读书。即使是文革期间也是如此。1966年夏的一个夜晚,雨声淅沥。一群“红卫兵”闯进位于北京朝阳门内的俞平伯的家。“俞平伯出来!”“打到牛鬼蛇神!”这群由街道百姓和中学生拼凑起来的暴徒,先是把所有房间翻了个底朝天,俞家几代人辛苦积攒起来的藏书被千百只脚踩踏。令“红卫兵”失望的是,在他们心目中的这个大户人家里,却未能翻出金银财宝。他们哪里知道,被他们毁掉的那些书具有何等的价值。
1970年1月10日,俞平伯因看《水经注》而遭批判,这在当时是“大问题”。虽屡交检查,仍不能通过。1976年7月28日凌晨4时唐山大地震,震撼世界。此后波及京师,一时人心惶惶,似临末日。面对此俞平伯表现出异常的冷静。他一面“点洋蜡吃黄瓜蒸饺”,一面“抄读庄子”。
后来落实政策,俞平伯听说,要将他的那些书归还回来的时候,不知有多高兴。但是当他的外孙韦柰将不足原藏书三分之一的书拉回家时,在翻阅一番后,俞平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把它整理好,列个书目收起来吧,”显然,在归还的这些书中那些有价值的、特别有用的书再也找不到了。有意思的是,在一部归还回来的书上,竟盖有“江青藏书”的印章,真可谓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辛苦收藏的书,一去永不复返。这对于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来说,再没有比这更令人痛心的了。
俞平伯十分看重读书的作用。有一次他对外孙韦柰说:“我告诉你,你若想写出好文章,我劝你少看有关语法的书。语法书看多了,你反而不会写文章。为什么许多教师,会改学生的文章,自己却写不出来好文章呢?原因就在于他脑子里的条条框框太多了。尚未动笔,就被缚住手脚。当然,我劝你少读语法方面的书,并非要你不读书;恰恰相反,你一定要大量、广泛地看书。讲句老实话,我是很不赞成现在的升学考试方法;现在若让我去考大学,一定考不上。”
在一篇题为《读书的意义》的文章中俞平伯这样写道,“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兴趣,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这话在今天听上去依然是富有警示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