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丁国强:用更深的目光考量人性
    丁国强:用更深的目光考量人性
    • 作者:丁国强 更新时间:2011-07-25 02:06:39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31

      方方的长篇小说《武昌城》把英雄叙事还原为日常叙事,着力挖掘辉煌战争后面的悲戚迷茫、民不聊生。无论是攻城的北伐军人,还是守城的北洋军人,都一样的满怀理想,充满痛苦,面对不可捉摸的命运。方方是在写一部心灵史,一个城市的灵魂史。

      关于北伐战争中武昌之战,以往看到的文字多是一往无前的英雄叙事。如“秋风扫落叶,铁军声威立。江汉功更伟,一战安群黎”(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等。而在方方笔下,攻城之战是那样令人心颤。她无意渲染北伐军的历史性胜利,而是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战火后面的芸芸众生。

      作家把革命还原成生活原生态。城里城外,无论是强攻还是死守,其实都是在寻找生活的出路而已。苍老的武昌城被围困41天,攻与守、进与退、生与死尖锐地对峙着。革命是艰苦的,反革命也是艰苦的,城中的百姓更是艰苦的。城外尸体遍野,城内粮草罄尽,死神一视同仁。无论是围城者还是守城者,都不得不面对城内老百姓如何生存下去这一问题。粮食被军方征用,能吃的东西早已吃尽,人们用野草、老鼠、野狗果腹,全家饿死和上吊的事情在坊间传递。整个武昌城被死亡笼罩着。老百姓是无辜的,城池的崩溃意味着生活的终结。多少繁华成碎片,多少炊烟变硝烟。城里城外,人们都被迷惘、失败、绝望的情绪浸泡着。坚定者在相互鼓舞着活下去。

      也许是看多了太多的历史教科书,方方这种零度叙述的方式,反而更能让人冷静地审视那段历史。敬畏历史,首先要敬畏生命、敬畏生活。战争是日常生活的敌人。方方站在平民立场、用日常生活视角来描写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这使得战争叙述剥离了功利色彩。

      带着让中国人有个美好未来的心愿,许多年轻人加入了北伐军,他们成为中国革命的生力军。但是,也不乏罗以南这样的人。罗以南穿梭于枪林弹雨中,只想救梁克斯出来。他没有拯救这个世界的理想。他变得勇猛起来、坚强起来,只是因为“如果自己不去救梁克斯,自己的人生便真的没有什么意义了”。罗以南从表面上看是战争的参与者、在场者,他的内心却常常游离于战争之外,去思索生命的意义。他关注的不是胜与败而是生与死。

      历史不仅仅是由慷慨赴死者、激情澎湃者创造的,那些以自己的方式掂量着生命的价值、死去的意义的忧郁不安者、焦虑沉思者,同样是人生意义的追求者。他们虽然没有彻底接受革命真理,但是,他们同样不满社会的黑暗,竭力谋求人生的改变。方方花大力气刻画这样似是而非的人物,既让读者洞悉历史的复杂性,又启示人们用更远更深的目光去考量人性。

      《武昌城》这部小说显然不同于以往的革命作品,它以追寻“武昌从此无城”的方式拷问灵魂、拷问人性、拷问理想,既显示出历史积淀下来的一种悲悯情怀,又让人好好思量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