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光:夏天的田野
- 作者:王同光 更新时间:2011-07-25 01:38:00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986次
交错的田间小路与大地组成方格纸,树木和高棵的庄稼为笔,从浇地的井里抽出水研墨,玉米、大豆、棉花、地瓜为字词句章,辣椒、茄子、西红柿、西瓜为标点符号,夏天的原野是一篇精美的散文。
这篇散文的主题是“绿”。
啊啊,一望无际的绿啊,让你看得兴奋,看得精神振作。万里平畴,除了绿,还是绿。但这绿又不是一律的。它不单纯划一,绿得却有层次。你看那山药浅黄色的绿,小葱淡青色的绿,玉米、花生黄中有绿,豆角、棉花墨黑的绿,各有不同。这是平视。你要是从上往下看,高高的随风摆动的杨柳,组成了绿色的大旗;平铺的花生地瓜织成绿色的地毯;中间的用木材、竹竿架起的豆角、山药和高棵玉米组成的,就是绿的堤坝和河流了。近处的绿和远处的绿又有所不同,色彩的浓淡和清晰度各异。
青年时代,读过朱自清的散文《绿》,他惊诧于瑞安梅雨潭的绿。他还说看过杭州虎跑寺的绿,西湖和秦淮河的绿。这些不过是水的颜色。但与大平原上夏天田野的绿相比,逊色多了。可能朱先生的目光当时聚焦在山水名胜,无瑕顾及庄稼地的绿的缘故。我敢放胆地说,这种绿比朱先生所说的绿,更加醇厚、朴实、广袤、遮天盖地、美妙绝伦。
在我的视觉记忆里,色彩是多种多样的。但一到了夏天的原野,就觉得有些奇异了。你到处看,就很难找到别的颜色。庄稼地里不用说,就是高岗上,洼坑里,路沟里,村头上,废弃的砖窑上,也是一色的绿。绿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的。
绿是母亲,她用甘甜的乳汁,孕育出颗颗硕壮的果实,催生一代一代绿的繁衍;绿是爱情,在绿中,植物在传送花粉,动物在繁衍后代,就是高贵的人类,也凭着绿的青纱帐依恋过,缠绵过;绿是公众的情人,是人类、鸟类、兽类、虫类追逐的对象。
小的时候,割草喂牛,常与三五伙伴钻进青纱帐里作迷藏,摘瓜摸桃。听说大几岁的男女青年傍晚以捉知了猴为借口,钻进青纱帐里让人找不到。我那时就觉得奇怪,藏就藏一会儿呗,也不能这么长时间不出来。小伙伴告诉我,他们在说话呢。我就想,这么多话要说呀?老是说不完。有话在大路边的树底下说不好,何必钻进青纱帐呢?当时幼稚的我,怎知道绿是爱情的青纱帐呢。
我站在原野里,放眼望去,绿就在眼里,继而钻进心里。又过了一会儿,就像喝了浓浓的高粱烧,让绿灌醉了。啊啊,那醉人的绿啊!我真想躺在厚厚的绿上面睡上一觉,把自己融进绿的怀抱,享受大自然的怡情雅趣。
绿是生命之源,绿是上天的赠与,绿是人类生存的屏障。在我的视野里,不时有劳动者出没于绿的海洋。他们用汗水浇灌着绿的庄稼,用精力滋润着果实的成长,他们才是真正的绿的主宰,绿的创造者。
我赞美绿,赞美劳动,赞美辛勤的劳动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