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古体诗 >> 边国立:影视创作不再求真了吗
    边国立:影视创作不再求真了吗
    • 作者:边国立 更新时间:2011-07-21 02:23:35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931

      在当今的一些电视剧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不论在多么困难的年代,不论在何时、何地,不论是部队官兵、游击队员、普通百姓,总能在村里、在街上馆子里、在家中吃到雪白的大馒头,或雪白的面条、雪白的包子、雪白的饺子、雪白的米饭、雪白的……笔者于是感慨,所谓艺术的真实性,真的是艺术作品可以随意抛弃的敝履?否!

      求真实,是影视艺术展现历史状态的天分和需要。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在贫困的深山老林,在贫穷的山村庄户,吃粗粮窝头,吃糠咽菜的生活,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除了那些主要生产大米的地方,倘若赶上吃一次细粮,例如吃一次不白的全面粉馒头,或吃一次不怎么白的标准粉馒头,那就是过年了。人们见到细粮的那种幸福感、惊奇感、满足感,那种强烈的食欲冲动,曾经的人们难以言表。在以往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它们曾被真切表现过,也留下种种可堪回首的历史的“遗迹”。可是在今天一些电视剧中,在吃不上雪白馒头的年代,剧中人却将那雪白的馒头吃得那样坦然,表露出的是那种对“幸福”没感觉的吃相,自然,这样的不真造成了年代感没有了,历史环境的质感也被破坏了。观众有权利获得的影视观赏真实性被随意剥夺了。

      其实,电视剧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不真实的现象。例如,不论在何时、何地,不论在多么困难的年代,哪怕是吃草根树皮的艰苦岁月,部队基层干部战士、游击队员、普通百姓,仍然会有肥胖的体态,壮硕的体格,饱满红润的面孔,举步如飞的步履。结果,当剧中出现一位战友认真地对另一位战友“感慨”地说:“你瘦多了”时,观众就乐了。还有一些随处可见的同类现象。例如,受苦受难的人们面容丰腴,头发油黑,梳理有致,穿着不够破旧,不具有年代感,等等。在旧社会,种棉花的穿不上衣,种田的吃不上粮,打鱼的吃不上鱼,本是阶级压迫时代的社会常态。记得50年前看过的影片《刘三姐》中,演到老渔夫家吃饭,老渔夫就惊喜于“今天有鱼”这种生活真实的感觉。但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已经很难看到这样的场景了。既然吃上雪白的馒头都没有什么稀奇,那么,为什么起来闹革命?为什么要流血牺牲?似乎也都没有充足的理由了。这让后人怎样看当年的那些人和事呢?其实,当年有人就是为了能填饱肚子参加了革命。这样的起点虽然不高,但却是合乎人性的。在革命的征途中,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懂得了革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吃饱饭,让更多的人不再受苦和压迫的道理。可见,求真实,还是艺术表达历史意蕴的需要。

      如果没有对生活的认真体察,将电视剧仅仅视为一顿快餐,就会导致粗制滥造,随意剔除掉真实的品格,败坏观众的胃口。如果被败坏了胃口的观众也对那些不真实的影视现象习以为常了,那失去的就不仅仅是艺术,也会失去历史本身、生活本身,以及历史和生活包含的许多意蕴。如此,所谓艺术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就会一起遭到损害。可见,在屏幕和银幕上认认真真地讲求真实、留住真实,不是小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应该成为影视创作表现生活、展现历史时努力追求的艺术原则。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