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李遇春:学院批评的力量
    李遇春:学院批评的力量
    • 作者:李遇春 更新时间:2011-07-20 04:00:57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35


      我编著《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选评》(珠海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一书,源于晓苏邀请我为他主编的《文学教育》杂志开办一个关于年度短篇小说评点的专栏。在中国高等学校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中,从事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其认可度很低,许多人错误地以为,写评论文章是没有多少学术含量的,不过是一些读后感而已。我承认,的确有许多评论文章是可以被归入“读后感”范畴的,但那种读后感式的评论显然是低层次或曰浅层次的评论,在这种类型的评论之外自然还有高层次或者高品位的学术型评论存在,我想要做的,就是坚守学院派的文学批评立场,写另一种有别于“读后感”的文学评论文字。我发现在我的身边,那些可怜的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们都已经被强大的学术评价体制给异化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又一个的证书在等待着自己去追逐,无论男生女生,对真正的文学表现出可怕的麻木!倒是常常遇到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向我询问起这个专栏,表达了他们心中难得的兴趣。我对文学的热情又燃烧起来了。由此,我确信,只要有人在,文学就是不灭的!
      我选评的这一批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首先是要献给社会上广大的文学爱好者的。我确信他们的存在!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坚持,是因为我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潜在的特别的读者群,那就是我评点到的这些优秀短篇小说的作者们,无论他们的身份是平凡还是显赫,是身居闹市的著名作家还是偏安一隅的无名作者,在我的心目中,他们在艺术面前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新世纪中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家。所以这本集子也是献给他们的,是他们在短篇小说这样一种日益边缘化的文学样式里精耕细作,不懈地探索着中国当代短篇小说艺术的门径,才使得我们在这样一个好大喜功的长篇小说“大跃进”年代里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地品尝文学的短篇佳茗,所以我说他们是短篇小说艺术家并非套语,因为他们配得上这种尊敬!这不光是因为潜心写作短篇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少了,更重要的在于,和中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写作比较起来,写短篇小说似乎显得更加纯粹,更加撇开了功利诉求。
      选编在这里的二十几个短篇小说,以及我为它们逐一撰写的评论,只是我这五年来所做的选评工作的一部分而已。我与这些作者大都素昧平生,我希望能站在客观的学术立场上来做文学评论。我以为,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最可宝贵的就是骨子里的知识分子立场,这是一种文学鉴赏中的自由思辨境界,不为外物和外力所奴役,从而发出自己个人化的声音。对我来说,困难在于,我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评论声音,没有任何依傍,而且这种声音必须是个性化的,发出之后还要能经受得起作者和读者的双重审视和检验。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在所评小说文本中尽量发掘出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放任自己沿着惯性思路写作,而常常是要在构思之中想到多种评论备选方案,选择那种别人轻易不会立论的角度和思路进行写作。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评论“陌生化”写作境界。我以为,陌生化对于作家和评论家一样重要。摆脱“读后感”式的评论模式,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避免做直接的主题阐释性评论,避免简单地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努力寻找小说文本的叙事形式切入口,从形式、文体或者结构中去寻找和挖掘文本中的意识形态或者精神意蕴。比如说对“底层写作”的评析,我竭力去抓住具体文本的底层叙述形式特征,由此深入到叙事的深层结构,进而抵达文本的“形式的意识形态”,力求告别平面化的媒体批评,体现出学院派文学批评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