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征稿 >>  业界 >> “70后”作家在时代中成长
    “70后”作家在时代中成长
    • 作者:东方综合 更新时间:2011-07-08 08:26:07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390

     

      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研班日前举行了最后一次集体研讨,同为“70后”的朱文颖、徐则臣和王新军成为研讨对象。从成长经验和文化背景而言,将三位学员的作品放到一起讨论,或许也提供了某种参照:朱文颖擅长写都市生活,王新军的小说空间固定于西部边地,徐则臣的写作则徘徊在一个中间地带:既写小城市,也写飘荡在大城市中的异乡人。

      对于创作的不同理解,或许也是造成三人创作面貌其趣各异的原因所在。王新军称自己的写作视野始终没有离开过河西走廊西部那片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掺杂、相互渗透的地方,这便是他创作意义上所固守的“西部”。朱文颖认为,每个人的写作特质如同每个人的体味,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有绝对的自信、需要建立深刻宽广的知识体系和精神立场,同时需要具备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徐则臣则坚持认为“完美”是个危险的词,老少咸宜很可能意味着有了“艺术”却失去了“自己”。他声明要在自己与这个世界之间建立一种更加真实、及物和可靠的联系,“为此不惜犯错误”。

      与会者认为,三位作家在“70后”青年作家群体中显得较为成熟,创作成果较为突出。成名较早的朱文颖一直保持着不竭的创造力,从她的创作可以见出其意欲开创“新海派”的努力,观察视角逐渐上移,由物质而至精神。朱文颖的创作主体意识强烈,作者对人的心理充满兴趣,但又不想引向一种“宏大叙事”,她的创作是一种“细小叙事”,具备解读的多重性。

      创作起步较晚的徐则臣经历了较快的成长。《夜火车》标志着徐则臣小说创作上的成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积累之后,《小城市》又显示了他新的探索。徐则臣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成长”,他反复讲述这一过程中的寻找与失落、心灵的痛苦与喜悦。他的小说中始终有一种现代性的“乡愁”,这是一种时代情绪的反映。作者常以一种去优越感的平视目光观察人物,观察时代和社会,成就其创作的坚实与低调。同时,作家对于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有疑惑的,这些疑惑伴随着积极思考与探索。

      对于王新军的创作,与会者们一方面肯定了他创作中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坚守西部的创作姿态,另一方面也提醒他如何走出一种封闭性和模式化的倾向。有人认为,王新军小说体现出朴实而温情的写作风格,而在关注普通生命个体和弱势群体的底层叙事文本中又充溢着诗意的抒情及批判和沉思。还有人认为,王新军的小说语言气韵充沛,功底扎实,小说叙事老到成熟,对西北亦农亦牧的粗犷生活和质朴的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但如何在“西北风”中独树一帜,或者集之大成而发扬光大,仍然是王新军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与会者提出了他们对这一年龄段作家的期望。本届高研班中有约三分之二的学员都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他们有很好的历史机遇,在历史的渐变中成长起来,会在这些变化中获得细微的心理感受,这于文学创作有益。“‘70后’也许是最后的整体的一代,注定会在历史中留存下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