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工作六年有余,喧嚣拥挤的城市生活使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的我有些厌倦,天性偏爱乡间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的我,内心深处总向往农村的古朴与韵味,所谓“回归自然、反璞归真”,便是如此.无奈工作太忙,冗事缭身,一直未能如愿,这份魂牵梦绕的情思只能埋藏心底。
机会终于来了,随着乌江思林电站2008年底首台机组即将发电,我作为县驻文家店集镇移民搬迁工作组的成员之一,首次踏足了这座即将从地图上消失的古镇。
文家店距思南县城74公里,地处乌江流域的中游,在思南、石阡、凤岗三县交界处, 风景优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上的它水运发达,商贸繁荣,曾是我县西南重要的水运码头和商贸集镇。然而,近十多年以来,由于受思林电站建设动工前的限制,使原本繁荣的文家店镇落后于其他周边乡镇。
阳春三月的清晨,虽然还有丝丝寒意,但我并不觉得,难得有此机会到古老而又文明的古镇中去享受那山与水的美丽,去品味那人类最质朴的情感,我的心绪早己飞到了古镇。天公作美,飘起了潇潇春雨,使车窗外原本秀美的景色更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我的心醉了。昏昏然的不知过了多少个小时,终于将我们带进了层峦叠嶂之中的古镇—文家店。
车子先停在了位于古镇上方的老场坳处,这里也是文家店集镇整体搬迁新址所在。下了车,大家先到距公路不远处新建的比较气派的计生站办公大楼报到,县驻文家店集镇移民搬迁指挥部办公室就临时设在此。报到之后,工作组的同志们随即展开了工作。
走在老场坳的新街上,高分贝的流行音乐不时在我耳边欢快的吼着,随处可见当地干部群众忙碌的身影,沿街林立着许多才开张不久的店铺,挂着古色古香的招牌,一打听,才知有许多是从古镇上新迁上来的。古镇整体搬迁的场平工地上更是一派繁忙景象,机器不停地在轰鸣铲土填石,工人们吆喝着挥汗如雨,各条宽大的街道己初现在我们的眼前,泾渭分明,预示着一座集经济繁荣与民族风情于一身的新“古镇”即将崛起在世人面前。站在老场坳通往古镇的便民路石阶上,整个老集镇尽收眼底. 奇怪的是,当我俯瞰裹在烟雨之中的古镇时,心却平静了,没有初时的兴奋与冲动,它那古朴、安详、清雅的格调,己经完全平息了我这个久居都市的现代人心里的各种杂念,我有了一种空灵的感觉。那是一个不大的集镇,四周山峰绵延起伏,飘绕于山峰间的水雾和镇上那一股股袅袅升起的炊烟,更使它充满了灵秀之气,让人感受着水中的山,雨中的雾,一条秀丽而温婉的乌江在它身旁静静地流淌着.真乃人间仙境啊!我情不自禁地叹道。
沿便民路石阶往下大约走十来分钟,便进入了古镇。浓郁的古镇风情扑面而来,让人感受着它的古老气息。虽然时间短,任务艰巨,但来了就暂将心情放松,踏踏实实地先在古镇上游一游,撑着一把雨伞,我漫步在古镇窄窄的街道上。
镇上绝大多数都是木平房,中间夹杂着两三层的楼房在街的两侧。由于整个集镇受到水库淹没的影响,多年来居民们的心被一个迁字拴着,舍不得花钱新建和维修,大多数木房己风烛残年了,上级也几乎没有任何投入。街道建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水平,各项基本设施也逐渐适应不了人们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街道两旁多数店铺己迁至老场坳,剩余的零星店铺,柜上几乎己无货可卖。房不成房,街不成街,老城的萎缩,市场的衰落,落入我眼里的是无比的苍凉。多年来,它如同一只被遗弃的羔羊,静静地卧在思南边陲的角落里。千年的沧海桑田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遥远的历史长河:曾经的商贾云集、江边彻夜不眠的灯火、来往不绝的船只……只有地面上的卵石,还印证着这里曾经辉煌岁月的痕迹;只有这滴答滴答的春雨声,还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发生过的故事。镇上三五成群的人们,木讷地围坐在屋檐下,见到我们这些生面孔,这些人的心弦崩紧了,一个个都拉长了脖子向我们观望。从那一双双紧张和悠伤的眼神里,我看到了那份故土难舍的情结,那份对流逝时光追忆的情愫。
冒着霏霏细雨,不觉到了江边,一阵混合着泥土的潮湿气息袭来,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正是这条千年流淌不绝的滔滔乌江水养育了这个古老的镇,也正是这条乌江水铸就了古镇曾经的辉煌。望着烟雨弥漫中与县域齐名的水上码头—月亮岩码头,吊脚楼依旧,船工的号子却早己远去。码头两旁长满了不少野草,凄楚间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兴衰。只见不远处一名老船工正独自静坐在船舱里,视线却凝固在远处的江面上,难道他在追寻历史?追寻这里曾经的不同凡响?四周静静的,只听见江水中木船的橹浆声,”吱呀,吱呀”的一声接着一声,就象是古镇发出的悠长不绝的叹息声。一切都将不在,迷蒙中,我仿佛看见古镇己葬身于一片汪洋江水中。也难怪古镇人故土难舍,连我这个首次踏足此地的外乡人也忍不住流下了哀伤和眷恋的泪水。但我深知,古镇己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价值,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
临近搬迁,我整天都泡在了古镇上,因而对古镇更加了解,更加体味到了古镇人勤俭、纯朴、礼让的良好风尚,当地人也爱滔滔不绝地与我唠上一阵。据镇上的人介绍,古镇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地域特色的花灯、龙灯、蚌壳灯以及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久负胜名;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有油茶、罐罐菜、乔面条等等。更有那享誉中华大地起源于古镇的傩戏,曾应文化部之令,赴京演出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可惜,由于时间的缘故,我无缘亲眼一见,甚感遗憾。工作之余,我还抽空游览了镇内狮子岩、双鱼井、老鹰岩等八大独特的景观。在饱赏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经过大自然精雕细刻的独特景观时,我更感受到了古镇那厚重的文化底蕴,体会到了要让古镇人抛家舍业,亲手拆掉祖辈留下的老屋,奔赴异地重新安家落户,是多么的不易啊!毕竟,这里有他们双手操持起来的家园,这里有他们割舍不掉的梦,这里留下了他们太多太多缠绵的情思,一时要离开,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啊!在装满行李物品的搬迁车上,移民们红通通的眼里噙着泪水,缱绻地回头最后看一看那些遗留着祖宗印记的木房与街巷,回味着古镇的历史变迁。我知道,为了这次搬迁,移民们不知渡过了多少个难熬的失眠之夜!还有那些外迁远方的移民,更是泪流满面,以后故乡只能在他(她)们的记忆里生生不息了。更有不少文家店籍在外工作的人士也风尘仆仆地特意从外地赶回,为的是能最后看一眼曾生他养他的故土,能最后用双手捧一捧故乡的黄土、闻一闻那似曾熟悉的泥土气息……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不使我感叹古镇人民对这片热土的依恋之情。我也深深地知道,正是他(她)们的牺牲和奉献,换来了乌江思林电站建设的顺利,换来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腾飞点。
坐在返城的车上,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将最后一缕眷恋的目光投向了这座在乌江边上辉煌了数百上千年的古镇。
别了,文家店!
王小松,土家族,贵州省思南县文联《乌江文学》编辑,创作有散文、诗歌发表在《中国文学》、《诗印象》、《金三角》、《中国诗选刊》、《夜郎文学》、《铜仁日报》等各文学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