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李胜昌:一条河流的生命
    李胜昌:一条河流的生命
    • 作者:李胜昌 更新时间:2011-06-28 01:38:46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15

     

      我固执地认为,这是一条生命的河流,一条充满灵性与思想、慈爱与气度的河流。尽管只是我第一次与他谋面。

      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一个懵懂少年,带着朴实与狭隘,来到波涛汹涌的融江边,一艘巨大的机船在黄浪滚滚的河中声嘶力竭地游向对岸。河水使船走出一个三角形的斜边,即将靠岸,再缓缓向上驶近码头。把我与一个个人、一辆辆单车、板车吞进去从又吐出来。平生连一艘小舢板都没见过的我,被一条河以及对一条河流的跨越震撼。就象拉线开关的那声“啪哒”,从此打开了一个山里少年的心智,打开了另一个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长安,这就是我曾经在山里那蔸枫树下撒一泡尿,它就顺着溪水流出山外,然后浩浩荡荡的融江。

      融江,发源于莽莽云贵高原,在贵州独山县上甲腊神仙桥下叮叮咚咚,顽皮嬉戏。缓慢而又急迫地穿越一千多公里崇山峻岭,穿越侗、水、苗、汉、布、瑶、壮等20多个民族色彩斑斓的衣衫、嘹亮清澈的芦笙、大歌,风姿绰约的舞蹈,飞花溅玉。走出高山峡谷,经过千锤百炼,他成长为一条强壮的汉子。随着云贵高原渐渐低下身子,山色润朗。在两岸娇羞如少女的翠竹抚摸下,河水一改暴烈冲动,变得神闲气定、成熟大度。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以上为都柳江,从三江县老堡口汇集三江之后,流经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柳城县叫融江,至柳州名柳江,最后汇入西江。不管叫什么,这条千古之河,养育两岸多姿多彩的生命。这些生命的繁衍与生长,成为河流密不可分的部分,成为千百年时光灿烂的精华。

      最初的记录来自二千多年前的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夏四月,南越国丞相吕嘉叛汉,汉武大帝的五支大军由东到西从水路进军南越国首都番禺。其中一路夜郎兵发牂牁江即今都柳江,经融江、出柳江西江,直取番禺。那时江面,旗幡招展,羽毛飞动,铜鼓声声,牛角呜呜。轻舟划过碧绿的江水,一支出其不意的箭矢,使远在南越的叛军感到锋利的凉意。数路大军泰山压顶、雷霆万钧,南越国随之瓦解,在脱离中央王朝93年后,岭南重归版图。

      灵渠连接湘漓,历代贬官、商旅、文人由此入岭南,因而在历史上声名远播。融江虽沟通桂北、黔东南、湘西三省交通,下连柳州、直达广州出海。但因地处“蛮荒”,时光流逝,融江在最初的荣光后逐渐淹没在滚滚红尘中。当历史终于前进到清王朝,在封建最后的高潮日渐式微时,融江却开启自己生命的另一个辉煌时代。

      广州作为南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近代资本主义登陆中国最早的地方,现代商品由珠江上溯进入内陆以至西南,而大西南山区的丰富土特产也依靠水路出口。融江这条珠江一级支流顿时显示出巨大的功能。融江边的长安古镇成为桂、黔、湘三省交界处最大商埠。由晚清至民国一百多年的光阴里,古镇云集了大小商店一千多家,经营木材、桐油、茶油、冬纸、药材、黄片糖等土特产以及食盐、棉纱、斜布等日用百货。木材更是名声远播,有民谣谓“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为柳州棺材质优工巧、饮誉全国,逝后得一付足矣。而柳州棺材量多质好,有赖于柳江河上游地区盛产木材,寿板所需材料源源不断运往柳州,以春芽、柚木、杉木为佳。一年四季,融江河中木排相连,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枝柳铁路开通。长安镇两岸依次排列三滩码头、大码头、糖码头、东圩码头,青石幽幽,古榕森森。骑楼街里商铺鳞次栉比、南腔北调;圩集之日,商船挤满江面,遂有“融江河三年不发大水,老母猪都带金耳环” 之言,富庶可见一斑,“小柳州”由此得名。

      商业不仅带给一条河流物质的富足,同时带动文化的繁荣,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场也因之流行起来。文场是明朝桂林靖江王府演唱的音乐,带有江浙曲调。明灭,其曲散于民间,与桂东北方言及当地原生态音乐结合,形成文场说唱艺术。旋律优美,节奏柔和,抑扬顿挫,唱念讲究。为文人雅士,商人民众所喜爱。文场另一特点就是无论艺人如何潦倒,不在街头卖唱,以其艺术风骨坚守文化的底线。是岭南河流独有的明澈气质润育了文场艺术,而正是这样一种艺术,这些河流就有了魂魄与风骨,就是生龙活虎。

      文场是高雅、精致的。但这条河并不因为有了高雅、精致就鄙视通俗。相反,他以集纳百川的气势,造就一条万紫千红的生命之河。一种下里巴人的艺术,一种无论是贫贱、富贵都快乐无比的艺术,在河流两岸、在长安古镇方兴未艾。彩调,原名“调子戏”、“釆茶”,更通俗一点就是“哪嗬嗨”,1955年正式命名为“彩调”。在五岭南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以桂林为盛。尽管民国四年(1915年)才从桂林传入长安,但很快便风靡开来。歌舞并重、腔板丰富明快、身法手法简洁多变,且不受场地限制,场院村头,锣鼓一响,三两个演员即可演出,许多道具都可取自农家日常用具。因其表演均用桂柳方言,演出內容,多为反映现实生活,唱词易慬,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民众趋之若鹜。往往演出中笑声不断,观众跟随表演者每唱一曲后缀“哪嗬嗨”声不断,调子成为真正大众的艺术。

      1953年,春暖花开,长安业余彩调团的《龙女与汉鹏》在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一个地方剧种,一个地方业余剧团,进入中南海为最高领导人演出,足以说明调子的影响力。然而,辉煌不止至此,更大的荣耀在等待着长安彩调的辉煌。1956年,广西彩调剧团成立,长安输送的演员就占了其骨干近半壁江山。剧团六十年代初排演的彩调剧《刘三姐》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成为一个地方剧种的经典。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剧组足迹横跨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演出五百多场,轰动全国,被誉为戏剧史上的里程碑。人们不会忘记电影《刘三姐》,不会忘记秀丽泼辣、歌声甜美的刘三姐,人们只知道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但很少有人关注到真正把山歌唱得如春江水的“刘三姐”——长安人傅锦华。因在彩调剧中演刘三姐,傅锦华得到毛泽东接见,并六次见到周恩来,被誉为刘三姐第一人。还有同样出自长安的杨爱民父子。融江两岸成为“彩调窝”、“广西文场之乡”。一条河流因之摆脱庸俗浅白,因之纯粹深刻、流光溢彩,在千百年时光中完成又一次生命的穿越。

      行走在千里融江,拾一枚河中彩石,细细抚摸,仿佛触感到融江的清清水流、岭南这片美丽土地的神韵。千百年,融江河不仅润育了美丽的山水,而且形成了种类繁多、藏量丰富的奇石资源,红碧玉、水彩石、蜡石、青石、金纹石、梨皮石,其中又以红碧玉、腊石、水彩石最为有名。亿万年的风雨浸蚀、流水浸润,这些奇石不仅石质细腻、色彩斑斓、纹理奇特,而且造型千姿百态、神奇瑰丽。人物、鸟兽、花木、山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它们一一呈现在这些奇石当中,赋予它们生命,生动传神。有的如鹤鸣九天歌盛世,喜鹊登枝庆丰年;有的似龙凤呈祥金狮舞,老牛嚼草看夕阳。一江奇石从形、质、色、纹以及内涵、神韵无不浓缩岁月的精华和灵气,又给予融江以万种柔情、硬朗风格。融江石成为现代石都柳州光彩熠熠的部分。

      丹洲、大洲、鹭鹚洲,如三颗彩玉石镶嵌在三十多公里的翡翠江面,而最大一块彩石则是长安古镇。因之商贸兴盛、文化繁荣,长安为广西近代四大名镇之一。一条河流成就了一个古镇,一个古镇、一个古镇的繁华赋予了河流生生不息的生命......

      青砖黑瓦,雕梁画栋,石板茂榕,骑楼古镇。与已是中年的我守望融江,在多血质的江水里泅渡,盘点沧桑过往。渔舟唱晚,哼一阕江南小曲,唱“哪嗬嗨”的欢快彩色调子。风也是快乐的,风穿过千年河道,把一条河流激荡得风生水起。一条河流的生命与古镇的兴衰融合,与近在咫尺的巍巍西山的黛墨丹青融合,与阳光的温暖月光的透明、与另一种血脉相融合。千百年,河水静静地奔流,在旷远的天空下,在我的生命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