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民间,一个淡出诗歌江湖的文化符号
    民间,一个淡出诗歌江湖的文化符号
    • 作者:高家村 更新时间:2009-09-03 06:43:27 来源:东方之光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731
    [导读]民间,一个淡出诗歌江湖的文化符号
    民间,一个淡出诗歌江湖的文化符号
    击数: 306

    1993年7月,《民间》似一介布衣踏入诗歌江湖:四开四版,铅印在普通的80克书写纸上,木刻的套红报头。而在此之前,那家简陋的印刷厂,为了印制这期报纸,专门按照报纸的文稿买来了铅字。

       当我怀着有些急切又有些激动的心情捧读这份报纸时,七月的淮北平原刚刚经历了一场夏雨的洗礼,天空中云舒去卷,风云激荡,天空下的街道,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似乎预示着彼时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民间诗歌运动。

       此后的日子,我常常忆起这样的场景:1993年7月的某一天,我握着墨迹未干的《民间》诗报,走在皖北一个名叫青町小镇杂乱的街道上,有些欣悦,又有些说不上来的怅然……

       自1994年1月总第2期始,《民间》改为激光照排。这期间,我们收集信件、编排文稿、联系印刷、邮寄发送,忙并快乐着,我们用清贫和坚韧守护着这块精神家园。我曾在《民间》的编后语栏目“民间屋檐下”写道“行走在有水无萍的日子里,我们伤痛的血流在纸上。让我们坚持七月的承诺,以相拥的方式接近诗歌。感谢缪斯以及这份迟到的心缘,是她,让我们不悔的心魂邂逅于这张薄薄的新闻纸上”,“感谢诗,让我们邂逅于民间屋檐下,避雨抑或观雪。选择诗,也就选择了一份清贫;走近诗,也就走近了一方圣洁。因为爱,我们执著的灵魂不悔,不论前方是美丽的寂寞,还是寂寞的忧伤……”

       如今,整整16年过去了,我把从1993年7月总第1期到2006年7月总第30期《民间》诗报装订成册,翻看着那些凝固在纸上的如诗岁月,深感时光倥偬,是诗歌,圣乐般地抚慰着我们疲惫的灵魂,是诗歌,美丽着我们的生命和生活……

       发韧于八十年度初、滥觞于九十年代中期那场轰轰烈烈的民间诗歌运动过去了,纸质民刊也大多蜕变成网络论坛,网络媒体海纳百川的包容、即写即发的快捷与多方位的互动,使纸质的诗歌文本变得多少有些不合时宜。2005年《民间》上网,选择双栖生存。但《民间》一直坚持独立、冷静的诗歌立场,使《民间》逐渐淡出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诗歌江湖,成为一个旁观者。

       再一个16年甚或更远,《民间》也许已成为一个遥远得有些模糊的背影,成为一个淡出诗歌江湖的文化符号;但《民间》拒绝炒作、踏实写作,拒绝跟风、崇尚创造,拒绝媚俗、坚持独立的诗歌立场,也许是她曾经存在的价值。
    作者:高家村  点击数: 306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