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柏田的《赫德的情人》,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上呈现出独到的写法,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有了精彩的开掘。
赵柏田原来是写小说的,有中短篇小说集《站在屋顶上吹风》,后来他的兴趣转入中国思想史,主要方向为明清江南文化、近代口岸城市现代性、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学术资料为基础,以散文随笔作表达,在散文创作上颇有收获,先后出版了 《历史碎影》、《岩中花树》、《帝国的迷津》、《明朝四季》等历史散文集。
我注意到,赵柏田的散文作品具有小说的品质。他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善于还原一些历史的场景,让他要叙说的人物,在历史环境中精彩亮相,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结中发掘真相。这一特点特别表现在《历史碎影》中,他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浙江籍作家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此后,他在《岩中花树》中,特别是述写明代大文人王阳明的时候,将笔触深入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由于赵柏田用了大量的史料、本人的著作做佐证,因此,他的心理描写既真实可信,又生动鲜活,具有历史的真实基础和人物的性格逻辑。上述的一些特点,被他更加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长篇小说《赫德的情人》里,且笔调更加流畅,手法更加娴熟。
首先是对历史资料的掌握,在这部长篇小说里,赵柏田下了工夫作足功课的,在开篇部分,作者以“本事”形式,将他为了写作而查阅的史料一一列出,书目有整整4页之多,扎实、细致的历史考据,为故事的生动叙述具备了立足点,也为情节的充分展开提供了可能性。赵柏田在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严谨笔法、对待历史的严肃态度,使读者对这部小说的历史真实性具有信任感。
《赫德的情人》既不像《三国演义》那样以历史小说章回体表达,也不像《红顶商人胡雪岩》那样的通俗小说叙述,与《李自成》、《曾国藩》的创作也有相当不同,作者在努力探索一种与赫德这个人物相匹配的、个性化的历史小说的表达方式:
故事演进呈现出双线条的推进。作者一方面借助叙述人称的转换来实现多角度的讲述,故事更加立体;另一方面,则不仅有小说的叙述,还有散文、书信、日记和历史资料的交替使用,为故事的推进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并在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中,展开多形式的叙述,让史学与文学交相辉映。这样双线条的推进,多重的叙述,史学和文学的有效交融,使得这部小说像一部巴赫的复调音乐,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彼此独立,又相互促进,呈现出绚丽而迷人的艺术效果。
《赫德的情人》的结构方式是串联式的,以赫德为线,串联了与他有关的各个人物,这有点像“行走文学”,一个人一路走来,所有的故事因他的到来而发生,因他的离去而消失。赵柏田让赫德一直走下去,串联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这让我想到了纪录片的 “场景回放”。不少纪录片为了图解叙述的需要,往往会拍摄一些场景回放,使讲述的故事更加直观和生动,这里的主角是讲述人,不是场景里的那些人物。可见,历史丢失的地方,正是文学大展拳脚、发挥作用的地方。
《赫德的情人》的探索意义在于,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多种的可能性。但笔者更加看重的是,这部小说有一个好的题材,有一个我们不熟悉的历史故事,有一个无论是经历还是内心都值得深入挖掘的人物,还有一段脉络梳理清晰的人物恩怨史。在这些方面,赵柏田做了一个非常扎实而精彩的文本。如何在更加广泛的受众范围内,来演绎引人入胜的人间悲喜剧?而这恰恰就是影视改编的空间,我觉得,现在赵柏田的这个故事开了一个好头,将来的影视空间我热切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