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文字的人,除非觉得世间事或事物有大妙而无法用文字表达,否则总是想写一点感想的。
只要这个民族存在下去,端午这个节日就不会停下来吧。尽管已经有很多人并不再依照以前的方式来过节。每一次节日,不管是现代的也好,传统的也好,仿佛都只是一次商家表演的舞台。
无休无止的促销呀,彰显着这个时代物质的极大丰富。洋鼓洋号或腰鼓的节拍像哈默林花衣吹笛人的魔法笛声把人们从家里和工作场地引诱出来,走进繁华的街巷、华美的商场。
一只只玲珑小巧,一个个香甜不腻,一盒盒如绝世大礼。一切可以想到的美味都可以加进来,有时它更像是月饼,有时它更像水果派,有时它又有点像凝固的八宝粥。只有在超市小小的角落,才能找到那久违的模样和味道。
一把米,无论是泡涨,还是磨成粉,都无法像面粉一样变得有粘性。一片箬竹叶,天生就是如竹般刚直的个性,哪里能像布帛般柔屈。但一个节日就让它们变成了另一副模样。
我总想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应该是渗透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当然粽的做法应该也不例外。仔细找一找粽里的“水木金火土”:箬叶应该属木,蒸煮是不能缺水和火的,传统的做法还要在里面加一些草木灰,应该算是土吧。至于金呢?正当我认为粽里缺金时,百度到的一条信息是,水稻属金。这是巧合呢,还是先人的有意而为?或者就是冥冥中注定这是一件五行俱佳的灵物所以才流传至今。
小时候从没见过男人包粽子,有时我想去插个手,都被母亲赶走。包粽子的都是女人,在乡村里通常是年长的女人集在一起包。而且,包的东西也五花八门,除了主料糯米,有的放进肉块,有的放进豆类,一切当时可以拿得出的土产都可以放进来。母亲还会特意拿来几个粽子,叮嘱肚皮已经吃得滚圆的我们一定要吃掉——因为那是村里一个八、九十岁老奶奶包的。大约那岁月的祝福都是能包进去,并随着粽子一并流传的。
这样的时令,这样的土产,这样的包粽子的人,就构成了一幅天地人的和谐图画。当然还有那些用小竹枝把连成串的粽子当担担挑的小屁孩们。
这就是端午的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