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好莱坞动画来势凶猛。迪斯尼的美人公主用浪漫的金丝长发惹来众人的垂怜;蓝天的金刚鹦鹉则跳起了热情的桑巴舞,带我们领略一场巴西式的狂欢;6月,神龙大侠与盖世五侠吹着梦工厂的号角一路杀进中国影院,对于《功夫熊猫》系列的火爆以及中国动画举步维艰的现状,我们不禁一遍遍反问——为什么中国自己的动画总是成长不起来?我们都在抱怨中国的动画不会讲故事,为什么讲一个故事,讲一个好看又好玩的故事这么难呢?问题出在“人”身上,我们目前的动画故事不会塑造具有动画气质的角色。
纵观西方优秀的动画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拥有一些让观众耳目一新的“人”。比如狮子王辛巴,《海底总动员》里的小丑鱼父子,还有《冰河世纪》里的松鼠克莱特。这些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动物,而且是具有普遍人性的动物。我们的七情六欲被投射在一个个虚拟的角色身上,寄予了我们的价值判断和倾向。动物小说家沈石溪曾说:“从动物这个特殊的角度去观察体验人类社会,或许会获得一些新鲜的感觉。现代动物小说很讲究这种新视角,即用动物的眼睛去思考去感受去叙述故事去演绎情节。”一旦动物与众不同的自然特征与动画相结合,往往能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故事效果。从这个角度去塑造角色形象,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也使故事本身变得有意味。
不管动画电影里的角色是动物、人还是其他,剧作者都应该塑造具有性格特征的角色——起码具备人的性情。塑造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是讲好故事的关键,而决定性格的一些因素得在故事开始以前就设计好。《功夫熊猫》里的阿宝被设计成一只肥胖的大熊猫,他有一个功夫梦,可他完全不懂功夫,所以他会自卑;出身于小商贩家庭,生活条件还算宽裕,有一位爱他的爸爸,这些与他开朗幽默的性格不无关系;还有阿宝很贪吃,不喜欢爬楼梯等等,正是这些造就了阿宝多面的个性,而角色的命运包括他遇到的人和事,他面临抉择时的表现都在规定的戏剧情境中得以铺陈。我们都知道阿宝喜欢吃,这个特点对故事的讲述非常重要,它是矛盾冲突发生转机的关键。师傅利用阿宝的贪食来锻炼他的意志,激发他体内的功夫潜力,让他从一个功夫菜鸟变作神龙大侠。同样,《功夫熊猫2》中,阿宝依然贪食,依然害怕爬楼梯,他的性格依然招人喜欢。我们用一两句话就能把故事概括出来,无非就是正义对邪恶的又一次胜利。但真正能打动人的还是角色身上人性的光辉:阿宝受挫时心情低落、开心时得意忘形,对梦想的执著、对鹅爸爸的爱……我们可以说出阿宝身上许多类似于普通人的情感。当我们同主人公一起悲喜的时候,角色塑造就成功了。
反观近期的国产动画片,让人喜欢的动画形象又有几个呢?2009年耗资3.5亿元人民币、由好莱坞的动画导演倾力加盟的动画片《熊猫总动员》也难逃“不会讲故事”的命运。首先故事中的“人”没有立起来,主角熊猫潘迪除了一张熊猫皮之外什么都没有。他所有的性格特点都是剧中的人物说出来的,“哎呀,你真是个精力旺盛的小家伙”、“你真好奇”、“真是个奇怪的孩子”,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并没有发觉主人公身上有这些特点。所以诸如他为什么要去那个洞里,去里面干什么种种这些主人公的行为都让人匪夷所思。人物性格没有设计好,他在动画故事里的行动就失去了动因。面对一个抉择的时候,人们无法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故事如散沙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面对着国产大片《熊猫总动员》“花费数百万邀来好莱坞专业编剧参与剧本撰写”的事实以及最终呈现出来的故事效果,确实让人无奈。多年前的《魔比斯环》也是花重金请国外的编剧写故事,尽管加入了功夫及舞狮子等所谓的中国元素,但整个故事从头到脚都是西方的。2009年中国自己制作了一部三维动画电影《麋鹿王》,但技术上巨大的差距也显而易见。故事倒是中国的,却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它主要讲述了一只白麋鹿变成人来抵抗人类的杀戮。坦率地说,悠悠这个形象应该是最具动画气质的,她是一只麋鹿,而后变成了人。由鹿变来的人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但她的性格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这让我想起《天书奇谭》里的三只狐狸,他们的形象就刻画得很出色。年轻的母狐狸变成人之后,身上既有人的特点又有狐狸的本性。她很漂亮,也很爱美,你看她在老师傅面前走起路来如水蛇一样扭动整个腰身,你就知道她有多狡猾了。另两只狐狸中,老的是老谋深算且诡计多端;小的则贪吃、愚笨,给大家惹来一堆麻烦。故事就围绕着主角蛋生和这三只狐狸之间争夺天书的矛盾展开,也是一场正邪的较量。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世纪末的那些动画影片之中,观赏性与现代感最强的动画便是《天书奇谭》。它的幽默是中国式的幽默,想象力也是中国式的想象力。中国人也能做出既好看又好玩儿的动画电影,且有独特而鲜明的中国风格,一点儿不比国外的动画电影差。
动画要给人们带来快乐,带来奇妙的观影体验,这是这门艺术的基本特质。中国动画人真的要像阿宝说的那样,“静下心来”,从角色的人性入手,挖掘中华民族本真的性格特点,讲一个好听的故事,讲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