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孙拥君:消失的孙家大院
    孙拥君:消失的孙家大院
    • 作者:孙拥君 更新时间:2011-06-08 05:00:58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51

     

      新近帮助镇江大伯整理《孙氏家族史》,才第一次知道先祖在苏中泰州农村一个四面环水的村上,拥有三、四进秦砖汉瓦的房屋,虽然不如乌镇茅盾故居二层小楼老屋气派,但是在当地属于典型大户,当今也算豪宅。庭院,白果树,仓库,厨房,一一俱全。少见的私家驴子相当于现在的宝马车。值得一提的是孙氏在当地占有70%的人口,几乎垄断了当地的教育、加工业。孙家祠堂高大威严,每年丰收年景后的祭祖大典,张灯结彩,锣鼓笙箫,盛况空前。我祖父是当时县里学历最高的文化人,在当时文盲遍地的情况下竟然读到大学毕业,是当地有名的“静大先生”,曾在县政府供职,娶的夫人又是乡里首富的女儿。看到这些回忆文字,我恍然如梦,似在看晚清、民国电视剧。

      南京江宁区潘家大院,静静坐落在山水绝美的佘村,我几次悄然踏访,不由站在绿草疯长的院子里,凝视砖雕精美的墙壁,想到以前的辉煌,当今的凋残和冷落。看来那些后人并没有代代继承先辈的房产。这使我想到“富不过三代”的俗语,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千秋万代,只是一种信念,未必是事实。古代富豪沈万三、胡雪岩的后代到哪里去了?那些戴乌纱帽的大臣、知府,又有几人的后裔当今平步青云?甚至连踪影都找不到。当然,在安徽、浙江、江西的一些开辟旅游项目的豪宅里,居住着据说古代官商的后人,但是身份是普通农民,他们离开古宅,未必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建造那样耗材耗资巨大的房子。辉煌不过三代,似乎找到了一些并非完全主观的证据。

      记得我创作长篇小说《中国外婆》时,把母亲王氏家族放在一个破落贫穷的位置写的。那是为了衬托外婆的勤劳能干,也是对王家先辈不够了解的缘故。去年,母亲、姨妈两家人去安徽巢湖参加后代婚礼,碰到一个与外婆青年时代非常熟悉的王姓女亲戚,如今已是独居平房的老妪,她忽然不无自豪地说:“当年我做小姐时住的可是跑马楼啊。”一言道破天机。跑马楼,是类似江宁区龙都杨柳村那样的建筑啊。

      沧海桑田,不单纯指大自然的变化,主要是针对社会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似乎也非妄语。好运不会世代相传,坏运也不是落魄人的专利,一切都是辨证的相对的。孙家大院消失了,昔日辉煌不再重现,这不足为憾。人生水滴很短暂,历史长河却很长,以平和、宁静、豁达之心回顾过去,面对现在,走向将来,才是最重要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