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廊是中山公园一进大门的樱花路东面并列的一个长廊,石基砖柱,木檩泥栏。沿廊外多植藤萝,由春入夏,多年曲折攀爬敷顶的枝桠,推陈布新地挂起绿叶。冬季游人不多。樱花节前后,游人开始进廊。最先捉到春色的彩色画家们,在春天的上午,就已在廊东的草地上拉开了架式——有个人写生了紫藤萝廊第一个拐角处的树色廊影,画家还颇有感慨地评价了紫藤萝的花香:就只有它这么香,别的这里没有嘛!
几天后另一位写生者特别描绘了紫藤萝廊所受到的阳光照拂,口里说着:青岛的夏天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熟人王老师家住浮山西南角,与歌友约定每周六上午同唱歌,一早就从东部乘车赶过来。那次她跟我妻子介绍了唱歌情况后,约好周六上午去“湖光山色”听他们唱歌。那一天,我和妻子从住处往中山公园赶。我们在武胜关路站下车,沿香港西路的人行道疾走——这条路和公园里面的路一样:满是绿叶遮阳,满是树林的富氧气息。虽然香港西路多有早行赶班的汽车,但情况是比从中山公园站下车走地下通道进公园放松多了。
我们进到紫藤萝廊才站住步,不多一会儿,看见王老师走进廊里。谈话后,我们一起向“湖光山色”去——廊走到头是“桂花苑”,出了桂花园,过了园内公路的石桥。
沿坡上行40米,路左石坎龛上坐着个古代学者——刘勰,这里就是有故事待落实的“勿忘在莒园”。刘勰石像上部有“浮来山”三个刻字。石像背面大石上红字刻着——“勿忘在莒”园简介:“勿忘在莒”园取义于春秋齐桓公为公子时避难于莒,后成为国君而不忘本的典故。该园入口设置“日月山”门,取义于莒县“日月山”图像文字,将中国文字史上推了1500多年,园中央设“刘勰像”,莒县东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评论家。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理论著作。园北端设浮雕墙,上刻“鲁莒会盟”浮雕,取义春秋时鲁、莒两国不睦,后会于莒浮来山而结为友好邻邦的典故。园内植物配置突出银杏树基调,体现莒县浮来山树龄近4000年的“天下银杏第一树”特色。——此“勿忘在莒”园有这许多人文信息、包含这么多史料,有待查阅或去莒县落实一次。
上了山坡,就到“湖光山色”。这里唱歌的群众很多,在水库边上,在边上另一廊里,或在库边的亭子,空地上,都有一组一组的合唱者。合唱者多为中老年歌者,女歌唱者多一些。伴奏者多为男生(此词借用),手风琴,黑管都有。······还有用电喇叭的等。王的歌队在库边东南角,王很从容地走进人群,开始练歌。
第二次是周六中午熟人有个聚会,我们和王老师都去。约好先在公园见面,一同赴会。这次是在紫藤萝廊见了面,几乎同上一次。不过这次我们进廊时,廊口里面已有在唱歌的一个小组。唱得都很投入——还使用了音响。都是中老年歌者熟悉的歌曲。让我们听了感动。唱的是“洪湖水浪打浪”,“小小竹排江中游”,再远些时分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那可是我们小时候的歌曲了。
我们见面后说着话,受着歌声熏陶,受着歌词的感动。不久,紫藤萝廊向里面的地方,又一个歌队在唱起来。唱的是一支新歌——对我们这不大参加合唱活动的人来说是新歌,词不熟,听得亲切的是“草原”一词。王去“湖光山色”时,我们走近去看看。
这一组歌者里有两三个年轻的——这种合唱的方式在吸引青年,这种放松的方式也在吸引青年。甚至是否可以这样说:这种合唱的内容也在吸引青年——草原这壮美的天地,岂是去一次就可以忘怀的地方?在草原生活过的人自然难忘,没去过的也会被荧屏所见吸引,无限向往。这就可以解释这一组歌者选这歌唱这歌的缘由。
感动我们的紫藤萝廊呵!